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pishkaede

2011-08-14 06:44:06

中國工業龐克最後的怒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遲至今天才終於看了《鋼的琴》,讓我第一次記住了張猛的名字。

我想60-70-80後的人會發現,電影里象徵主義的東西快夠得上《讓子彈飛》了。很多人把他和賈樟柯的作品做比較,估計主要是兩邊都比較草根。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有幾點比較出彩:
1. 場景,東北工廠廢墟,街頭小酒館,草根味,工業味,搖滾味都來了。
2. 配樂,無處不在的蘇聯時代影子和龐克調調
3. 色彩,故意用了偏黃的色調,畫面看起來有生銹的感覺
4 . 運鏡, 畫面很唯美,還有幾個很棒的意識的鏡頭(特別喜歡桂林和淑嫺一左一右一藍一綠的那個畫面)

我想後三樣是追求真實的賈樟柯不會用到的。

一幫下崗的東北漢子(沒錯,就是漢子,就連秦海璐也就一個漢子性格),他們火紅的青春隨著煉鋼廠的倒閉而破敗,成為在別人眼裡時代的渣滓,在生活中掙扎。雖然草根,他們堅持著那份蘇聯時代的「同志情誼」(要與「江湖義氣」分別開來),和爐火般的性格,過著最純粹的生活,偶爾在那耳熟能詳的蘇聯歌曲中找回一絲記憶。

他們不恥「賣假藥」的營生,希望這種鋼一般的精神可以超越困苦的生活傳到下一代。 偷琴他們做不到,做了自己心裡也痛苦,那就自己做一個唄----「精神」就是中國工業化的關鍵字,沒有雙手做不到的事。陳桂林的造琴夢不在是他和女兒的羈絆,也不單純是同志情誼,而是他們一代人要再次證明白己價值的方法,所以連「有事業」的季哥和殺豬哥也放下營生過來了。

同時他們也幼稚地想方設法保留廢棄的煙囪--那是他們的記憶之柱。最後還是保不住了,最後炸毀的時候,舊工友們都來參加青春的葬禮。那幫大叔因為工友的女兒被人搞大肚子而變身為搖滾怒漢,把一幫娘娘腔棒棒堂揍得屁滾尿流的,最後只說「你們都給我滾」,他們看不慣現代的很多東西,覺得世界已經混亂到比那些工廠廢墟還陌生,但是除了怒吼,還能怎麼樣呢?

他們的堅持,不是那一代的人不會懂。桂林的女兒小元也不懂,她不會理誰為她付出了多少,她只考慮她能得到多少。小元不一定真的會為一架鋼琴而放棄父親(從影片中看得出她對父親還是很有感情的),所以造琴就更顯得是桂林自己一廂情願的,和時代較勁的方法。但是最後,他覺得不能用自己的時代捆綁住女兒的未來。

於是桂林也妥協了--向前妻妥協,向時代妥協,放手讓新一代選擇投奔到一個沒有道德,只追求利益的世界--最後在工廠廢墟出現的寶馬車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諷刺。只有在最後,他還是把鋼琴造出來了,讓女兒在舊時代的最後作品上彈一曲,「越簡單越好」----是啊,現在的世界太複雜了。

除了兩位主演的出色演繹之外,比較有印象的角色就算季哥和快手。季剛出來的時候還以為是黑社會老大。他可能是,但他始終記住了自己工人的身份,記住了階級立場,所以在工地上工人因爭奪廢鐵打架的時候他用公道服眾,所以陳桂林求他的時候,他二話不說提供場地提供材料還親自下場。但是最後他涉嫌銷贓被捕,卻說「讓我把活幹完就走」......用鋼琴作為送別工業時代一切的禮物。看到這裡特別感人。

另外就是快手。明顯他當初就是一個不拘小節快意恩仇的血性漢子,最後幹起了打鑰匙這樣細心的營生。時間已經把他的稜角磨去,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漢子。本來衝動,卻攔住了要為女兒討公道的,先前和他鬧矛盾的工友,更義無反顧地為對方出頭。他不斷強調「自己已經沒幹那(偷摸)活了「--在這麼一個骯髒的時代,連一個過去偷摸的人都看不下去,必須得把自己區別出來」。

上一年溫總一句話很讓人心疼 「開發商要流著道德的血液」,難道這部電影不正是對這麼一個時代的當頭棒喝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