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逸小天

2011-08-15 06:36:51

我的工人家庭




  我應該算是標準工人家庭的孩子。我媽媽高中畢業以後分到捲菸廠工作,幹了不長時間 ,覺得有些苦,然後託人調到了毛條廠,就是對原料的初加工的地方。她的工作是負責調節廠房的溫濕度,非常清閒的一份好差事。我還記得小學時候經常中午放學去媽媽單位,廠房非常大,機器轟鳴,一年四季裡面都很溫暖舒服。廠區里乾淨整潔,到處都是各種管道,就像電影裡一樣。我爸爸也是高中畢業就到了國營電子元件廠,後來剛上小學不長時間搬到了單位蓋的樓房,那時住樓房還算很新鮮的事情呢。樓下就是爸爸的單位,我也在那裡結識了很多爸爸單位同事的孩子,算是髮小吧。爸爸的單位更是常去,相比媽媽的單位,那裡面更多的是一些很先進的機械設備。那些氣動閥門週期性的運轉聲現在耳邊還能響起。
 
  我姥姥家,姥姥是布鞋廠的工人,我隱約還能記得五歲前去姥姥單位,姥姥在很大的縫紉機邊工作。姥爺,舅舅,二姨是汽車齒輪廠的工人,和舅媽,二姨夫是雙職工。舅舅和姨夫是車工,舅媽是焊工,二姨是天車工。小時候也去過工廠裡面,那裡就是電影中標準場景再現啊,高大的廠房,黑乎乎的背景。取暖都是爐子,早晨工人門拿來饅頭之類烤著吃,就像電影裡他們一起吃飯的場景。他們都在那個廠區里住,彼此都很近。

  97年左右吧,應該是因為改革的原因和結果,這些單位相繼都不行了。最早是我媽媽的單位被併購了,資本家不再需要這些老員工了。當時滿街流行一個新詞:買斷工齡。初次聽到這個詞,我還不太懂,但是聽著很不舒服。後來媽媽下崗了,我記得才給了不到2w塊吧,她就和這個單位沒有任何關係了。當時我記得保險業很火,有個鄰居阿姨聽說這事,還來我們家推銷保險了。

   我不知道也不記得媽媽離開一個待了20年的地方什麼感覺了,不長時間以後,她到同學在滿達商城開的一個賣內衣的櫃檯,成為了一個售貨員。有意思的是,從那時開始 ,她往後10多年都沒離開售貨員這行。鼎盛時期,是在天元商廈作為海爾的員工賣冰櫃。那時媽媽有40多了吧,但是很顯年輕,那是99年前後吧,掙到了4000元。我記得那是我家生活條件最好的時候了,吃穿啊什麼的,還添了一些電器。

  爸爸的單位後來也改制了,那個廠長把廠子股份化,變相成為自己的了。大家不再吃大鍋飯,工廠的氛圍也變了。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有段時間爸爸和他的朋友們老 抱怨一個女車間主任,說她很變態,下班不回家,工作狂。這個工廠後來還招了很多勉強剛剛18歲的工人,每天深夜能從我家樓上看到廠房裡燈火通明。後來爸爸也買斷工齡了,那筆錢同樣不值一提。爸爸下崗後,就到各個朋友那打工。他是一個技術人才,不會吹牛,為人也實在。所以一直沒掙了什麼大錢。我上高中的三年,爸爸幾乎都在外地。山東,河南,廣東都待過。特別是02年底的時候非典就有了,那會兒他就在廣東。

  我上大學時候,是家裡最困難的時候,那時經濟比較蕭條吧,爸爸和媽媽的工作也都在私人小老闆那打工,給的很少。又要負擔我的學費,他們還得補交社會保險的錢。爸爸媽媽一直說想自己幹點什麼,可是在國企待過的工人基本就廢了,我記得有一次我爸爸準備到我高中的校門口賣早點,他說去了就賣了一個,而且估計實在拉不下面子吧,也沒有什麼經驗,就不了了之了。我也記得那會兒挺困難的,吃飯還挺指望學校發的補助吃食堂。身上基本零錢沒超過50的時候,特別是有幾次週末回家還到處找一塊坐公交呢。直到大學畢業,情況還是沒什麼好轉,我是拿著1280元來北京的,後來我媽說不知道北京這麼難以為拿著1000塊也夠了,再說確實也沒錢給我了。

  回到電影,有一幕是桂林的女兒夜裡在學校彈鋼琴,住那的女老師以為鬧鬼。女老師和王抗美說,你以後別來上班了,不知道你們看懂啥意思沒,王抗美在學校應該是看門「下夜」呢。這個太真實了,我舅舅就是這樣,他家情況和我家不相上下,我弟弟也是上大學了,單位又不景氣,基本沒活。我舅舅,二姨都是廠里還有工人身份,其實都在外面找活,我二姨和我媽媽一樣,也成售貨員了,在商場賣運動鞋什麼的。我舅舅為了多掙一些 ,晚上就在外面下夜,哎!不過苦中作樂的是,他還能上網玩玩鬥地主什麼的。而且我特別佩服我舅媽,她婆媳關係處得很好,很能幹活,人也很樂觀,這點我覺得我舅舅挺幸福的。

  最近我妹妹中考了,平時估計也沒好好學,我二姨家正為上高中的事愁呢,好像又花了一筆錢。

  哎,聽說在中國一輩子能活出歐洲400年的經歷,這也是我們唯一幸福的事情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