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食品帝國--Food, Inc.

食品公司/毒食难肥/食品公司

7.8 / 52,492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94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烏鴉

2011-08-15 14:39:57

工業化之前我們吃的什麼?


所有人都聽過長輩說吃玉米和馬鈴薯的故事吧,工業化以前我們的主食也是玉米,工業化以後也是玉米。
自從玉米被美洲土著人發現以後,所有接觸玉米的人都把玉米當主食,因為那玩意兒實在很好種!

中國有食品安全問題,美國也有食品安全問題。可是,凡是食品信得過的地方,都在忍受隔三差五的饑荒。
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食品問題最大的推手一是人口密度,二是人們的慾望。
人類一直在經歷這樣的循環:豐年——人口增加——荒年——人口餓死。
人們一直希望生下來的人不要餓死,採用了各種方法,最突出的就是改變飲食結構,大家都多吃一點玉米地瓜,少吃一點蔬菜,讓大家都活下去。活下去以後呢,趁著有吃的繼續繁殖,讓下一次饑荒更痛苦。
近代以來,我們希望用科技挽救饑荒,這個出發點是很好。難道轉基因就是為了毒害老百姓而存在的嗎?科學家一開始提出這個可能性,也不過是治療絕症,和拯救饑荒。
可是在糧食問題出現曙光的那一剎那,事情變了。人們的慾望燃燒了,有錢人希望吃更多肉,窮人希望生更多孩子,中產階級希望食物更便宜。
於是更多的糧食被生產出來,拿去餵牛、造廉價食品、填多出來的嘴。人們吃多少肉都覺得不夠,食品變得多便宜都想買更便宜的,還有人生多少孩子都覺得不夠。

糧食一直在增產,可是全球範圍內,從來沒有夠用過。
這本來就是錯誤的,讓人類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是絕對錯誤的。
事已至此,說控制壟斷公司有什麼用?能控制得住嗎?滅了那幾個大公司,食品價格上漲了,不能天天吃牛肉了,美國人也有脾氣啊。

------------------------------------------------------------------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沒錯,現代人的飲食結構的確有很大問題,證據就是沒有幾個中老年人不得和膳食有關的病,糖尿病、肝硬化、冠心病等。
這種飲食結構的成因,紀錄片歸結為大資本家的陰謀。
片中有一個主要受訪者,也是這部電影的顧問之一,Michael Pollan。就是那個旁邊放一杯水的人,杯子一會兒多一會兒少。
看過他的一些書,此人對美國飲食科普有絕對重大貢獻,他讓很多普通人了解到自己吃的是什麼,哪裡來的。
但是Pollan也好,這部紀錄片也好,都有幾個共同的問題,下面想說一下。

1、對小農經濟有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在他們的幻想中,小農經濟就是人們吃自己種的有機食品,和鄰居交換農產品,你吃的東西都是熟人提供的,信譽特別有保障。飲食結構特別健康,每天吃嫩綠嫩綠的蔬菜,肉類特別緊實好吃。
這種思想的來源是,美國的食品工業化太過頭了。Pollan在自己的書里說,美國人現在吃的蘋果,其營養價值是以前蘋果的1/3。水果種類單一,巨大但是不甜。家畜過度催肥,肉沒有味道,所以傳統食譜中的調料要多加,吃的都是調料。
於是美食愛好者都對工業化養殖極端厭惡,有錢人追求自耕田,吃散養的肉類。
可是我們中國到近代還有豐富的小農經濟,我們知道,真正的小農經濟不是那樣的!它是靠天吃飯,經常青黃不接;為了餵飽所有人,大量土地用於種玉米和地瓜,根本沒法種很多蔬菜和水果;傳統的養殖方法下,一年只能吃兩三次肉。沒錯,番茄是5分錢一盆,那是當季的時候,一年只能吃兩個月。沒有大量生產得到的資金支持,根本沒有四季大棚和儲存技術。還有,以前的水果經常有蟲子,沒打藥的蔬菜上全是蟲眼。沒有科技控制的農業投資完全沒保障,有時候一年種出來的水果全都不甜,沒有人買,農民都不知道哪裡出錯了。——這才是真實的生活,不是有錢人用私人農場生產自己的晚餐,而是每個人都要找個活路。所以才有農業研究,才有基因科技。

2. 第二個問題,是濃重的陰謀論。電影裡經常是哪個公司拒絕發表意見,哪個人本來合作,後來受到威脅反悔了。Pollan的書里也經常寫他接到無聲電話,或被人提醒要小心。
這種事多了也就沒意思了。而且,儘管創作者盡力渲染,整個製作過程並沒有受到太大壓力。我們又不是沒見過真的壓力。

3. 破窗理論過度運用。如果你想做一個紀錄片, 一定要對麥當勞和孟山都冷嘲熱諷。這樣的紀錄片一定不會有原則性錯誤。
麥當勞和孟山都的反對者就是給所有社會紀錄片當基本觀眾的,因為這兩個公司真的很壞很壞。可是看多了,就對這樣的安全牌無感了。說到底,這些公司之所以有市場,還是因為人們的生存需要這些公司。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