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納德性

2011-08-15 18:08:10

一篇偽影評、觀前感


如標題所示,本文內容與電影並無實質性關聯,只有點兒八桿子打不著的關係,姑且放在這裡吧
------------------------------------------------------

這是一部近來很火的電影的名字。

豆瓣上的介紹是這樣講的:「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某重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飾)在下崗後,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舖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小菊(張申英飾)離家出走,轉投有錢的假藥商人懷抱。如今小菊光鮮回歸,不僅要與桂林離婚,還要爭奪獨生女小元的撫養權。桂林慨嘆自己失敗的命運,於是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為了得到女兒,他四處籌措買鋼琴的錢,甚至和女友淑嫻(秦海璐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

時光上的介紹不讓好好複製,就抄最後兩句有用的吧:「……他召集了眾工友在廢棄的廠房裡熱火朝天地、用廢棄鋼材鑄造鋼琴。通過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和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這部電影我還沒看,但一定會看,因為大家其實都是一樣的,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沒有先後,不分貧富。平凡小人物沒有夢想便罷,一不當心揣上一個,便是大夢想,相對於他們的能力來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像片中這個女兒那樣大的時候,也就是那麼倒霉地懷上了一個超出自己能力,或者更確切地說,超出自己父母的能力的,夢想。媽媽斷然拒絕了,爸爸也不會拿廢鋼材給做。當時也是很難過的吧,但一轉身也就放下了。考試考試,工作工作,忙忙碌碌,一晃眼這麼多年過去。如今媽媽走了,我也成了孩子媽,想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有了另一種視角。想想看,如果別人說,你的孩子可以學、能學好,但我卻沒有能力去支持,心裡大概會比孩子更不好受。那是生活的無奈,不能給予的時候,也仍是愛。

我說,我要學琴,學彈鋼琴。夢想只是被埋了,它沒有死。等到有足夠的東西促發它,有充分的條件成就它,它就騰地復活了。我老啦,記性不能跟十幾二十郎當歲的時候比,手指養成了固定的發力習慣,左手和通常未開發過右腦的人一樣笨拙,時間也總是不夠用。但是我可以買得起不賴的鋼琴,請得起老師了。這輩子,絕無可能令所有條件都圓滿,那麼就憑著「我有,我可以」的傻勁兒,開始吧。

我說,我要學琴,學彈鋼琴。身邊的人的反應是那樣不同。有的自己也在學著彈,對我說「好啊,學!」,還給了我一些切實的建議。有的早就是個中好手,對我說「我幫你挑個好琴,等我消息」。有的說:「我支持你,既然想了那麼多年,就好好學吧」。也有的說:「燒得不輕」,「音樂是神聖噠」,「樂器是神聖噠」。其實人人都生活在「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里」,也生活在冷漠和輕蔑里,這些都跟你想不想、該不該做一件事以及能不能做好它沒有絕對關聯。你所能做的只是把這些都化為堅持下去、把事情做成做好的動力。

我說,我要學琴,學彈鋼琴。謝謝那些給予理解、支持、建議、幫助的人,也謝謝那些給予譏諷、嘲笑、質疑、打擊的人。因為沒學過,很可能對困難估計不足,確實也擔心過自己會不會虎頭蛇尾。但我想,我學琴,不是為了成名成家,不是為了養家餬口,不是為了表演炫技,不是為了成為所謂的文藝女青年,甚至連考級都未必好意思去跟一夥兒小娃娃湊熱鬧,我想要的,不過是擺脫自憐、消除隱痛、填平缺憾。退一萬步,萬一我真就那麼笨,學了很久,連個簡單曲子都不會彈,那又如何。不成功,便成仁,革命後代都有了,大不了前赴後繼唄。

我要學琴,學彈鋼琴,鋼的琴。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