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aintHee

2011-08-15 20:54:53

黑色的幽默,金色的回憶


首先要說,作為一個東北人,而且是老工業基地瀋陽的重工業區鐵西區長大的孩子,這樣一部電影,就像是童年的一種穿越,穿行間,淚水滴在滾燙的鐵軌上蒸發成水汽,不斷瀰散。

黃了的廠子,廢棄的車間,那時候大家還不知道什麼叫LOFT;磕掉瓷的搪瓷杯,屋中連著排煙管道的爐子,鐵皮的暖瓶,一切都是那樣親切。剛上小學那會兒,爸媽的廠子都還在,爸爸是搪瓷廠,媽媽是餅乾廠,去爸爸廠子的次數不那麼多,可能因為我不喜歡搪瓷烤漆顏料的味道,還有車間裡無處不在的機油味。媽媽的餅乾廠我很喜歡去,一進到廠區就能聞到甜甜的香氣,而且每次去都能吃到好吃的,小人雪糕熊貓雪糕,小白兔雪糕,動物餅乾,葵花餅乾,用汽水粉沖的「汽水」,孩子們真的很容易滿足,那時的我覺得這一切都是那樣甜蜜,現在每次看到小人雪糕還是會想吃,但兒時的興奮和滿足再也沒有了,就像爸媽的,廠子。

現在80後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理解父母那一輩人對於廠子的感情,那時候他們絕大多數人在工作上都是「從一而終」,絕不會像現在的我們這樣頻繁跳槽。工作了幾十年的廠子,對於他們來說,是除了家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圈子,這裡有他們最大的社交群——同志們,當廠子宣佈要黃了,你們以後不用再來上班了,那種失落和空虛是無以復加的。記得後來開始打工的老爸不止一次的說過如果廠子還在,他立馬就會回去上班,那時老爸是個小組長,手下也管著十來個人,大家關係都處得很好,在家吃飯時老爸總會提起在廠子裡有意思的事,廠子黃了以後,這些就再也無從談起,偶爾老爸還是會說起以前的人和事,言語間總帶著回憶的甜蜜和不甘的無奈。
建議大家去看這個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吳曉波寫的文章《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689,看過之後,有一種大石碎胸口的抑鬱感。

說說電影本身吧,以為會是一部很勵志的片子,卻更多在回憶中帶給我歡樂。每個角色的性格都很鮮明,一群小人物聚在一起要攢出一架鋼琴,這倒是讓我想到了類似《十一羅漢》的情節,有各種絕活的高手們組成一個團隊來完成任務。劇情也很現實,老婆要鬧離婚跟一個賣假藥的開始一直嚮往的不勞而獲的生活,想把女兒也帶走,由於女兒一直在學琴,所以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女兒就跟誰走,當我們的陳桂林同學把自己畫出來的木板「鋼琴」踹爛後蹲在女兒面前時,我想到了《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威爾史密斯和《克萊默夫婦》中的達斯汀霍夫曼,他們都在窘迫的環境下想要給孩子帶來幸福,還有一個相同點,他們都有著超強的樂觀精神,並且不服輸。於是,應了汪工說的那句話「沒有敢想敢幹敢拚的精神,那不是我們工人幹的事兒」,鋼的琴誕生了,而且奏出了堅強的旋律。

不得不說的是配樂,俄羅斯歌曲與東北老工廠是完美匹配,其中最喜歡一幫人陪著胖頭去K給他女兒肚子弄大不負責任的小子內段音樂,蘇聯的搖滾范兒音樂以前還真沒聽過,相當的給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