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聶景朋

2011-08-16 20:57:45

《簡·愛》那點事兒(含其他版本綜評)


作為一個《簡·愛》的原著黨,什麼樣的不適應都能拗成適應。比如當年44版非讓觀眾睜著眼睛相信瓊·方登「相貌平平」,最後大家也都信了。有時猜想這本書的影像化過程如此苦逼,大概在於原著中的人設就很給製片人出難題:男方「中年、不帥」,女方「矮小、不美」。真要照著這個標準找人的話,恐怕片子是沒人要看的。因此歷來版本的《簡愛》都使用了偷換概念法,將男方往滄桑陰鬱上靠,女方往清淡知性上來。至於具體的選配,就看編導對這兩個標準怎麼理解了。

11版的選角應該是在年齡上最符合原著的一版——法斯賓德34歲,米婭21歲,基本就是原著中羅切斯特和簡·愛的年齡差。這也昭示了本版在「創意」方面的野心:即突出原作中一直受清教徒禁慾教育的少女初入社會的朦朧感,走「成長教育」的套路。片中兩次展現走廊裡的人體油畫,近乎於直點這個主題。這一點確實是個突破。過去的版本都有一種把簡·愛大齡女文青化的傾向(96版的甘斯布尤其明顯,71版更甚,堪稱是老處女化),放棄了對她身上不諳世事、傷春憂鬱那一部份的表達,直接進入兩性性格交鋒的模式。但這種設定,等於為人物添加了一個心理層次,在操作上的難度遠比單純表現男女之間的情愛糾葛為高。這也註定了這一版必須找到既「不走尋常路」,又不致偏鋒到走火入魔的表達模式。

我沒看過導演福永的其他作品。從本片的鏡頭感看,他的手法很穩重,而且樂於給古典控們呈上視聽誘惑。這一版的《簡·愛》可謂是非常風格化的一版。原著中的戲劇化情節被進行大幅度的冷處理,除了簡化對白、選取最有表現力的部份之外,還強調了一種灰暗、清冷、沉靜的壓抑色調。配以唯美的精緻畫面和哀婉的絃樂,自有一種幽怨的質地在。也許這種質地就是人稱的「哥德+小清新」,卻不可否認,它帶來的觀感還是很受用的。

也正是這樣的冷化,使得本片變成了一部簡·愛的少女心情日記。米婭的表演稍顯稚嫩,但這種稚嫩正很好地表現了簡·愛初入世界,心懷希望卻又一片茫然的狀態。她的冷,不是因為天性嚴肅孤僻,而是因為對外界尚未知未了,只能形成自我保護的殼。這是一種熟女演員無法強求的氣質。特別是片頭的逃家、在宅院中漫遊和與里弗斯的對手戲,我以為都是可以打到及格線的。前提是,必須先在心理上接受簡·愛是一個「不到20」的少女的事實,不要用印象中那些端莊、成熟的「女教師」模子去套在她的身上。她剛剛從一個幾近與世隔絕的寄宿學校里出來,既不是親切可敬的班主任,也不是高知未嫁的女強人。她有時並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作為一個孤兒,也無人可以告訴她該怎樣做。她的第一特徵是自然隨性,獨立和自愛只是這隨性的表達結果。「小清新」之感,正由此而來。

而法斯賓德的羅切斯特,爭議應當比米婭的簡·愛更大。問題還不在於非讓觀眾睜著眼睛相信他「不帥」。而是他個人的氣質,使得這個羅切斯特身上的「邪氣」非常重。開頭的兩場夜談戲最明顯。我由此感覺此人如果去演希斯克利夫可能更合適。雖說勃朗特姐妹筆下的這兩個男主人公都是哥德黑暗質的,但正如夏洛特的性格還沒有艾蜜莉那麼決絕,羅切斯特也總比希斯克利夫稍顯柔和。也許福永需要的正是這種「邪氣」來配合片子的哥德氣氛。然而最終的效果有些過猶不及。原作中一些很有紳士氣的描寫,被演繹出了一絲挑逗的味道。實際本片「成長教育」的設定,導致羅切斯特的戲份變得十分微妙。而法斯賓德這次又不能像在現代戲《魚缸》里那樣,靠一脫搞定,而是必須在裹嚴實的條件下,逐層逐次地展現出成年男性魅力的說服力。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質感。兩個小時的片長確實略顯緊張(所以個人覺得這部書還是更適合拍劇集)。好在最重要的「訣別」那一場他表現得還算達標。當然,對於這種風格的羅切斯特,只能看觀眾的接受程度如何了。

與其說本版的雙方缺少「化學反應」,不如說這次看到的「化學反應」與以往觀眾所習慣的不太一樣,有點「怪」。但原著中的愛情就是一種怪誕的愛。它有性誘惑和性啟蒙的一面,但又具有超然的精神性。它基於超脫世俗的不凡靈魂,但卻又在不得逾越的法則前止步。看得出福永比其他的編導更想抓住這個故事的「髓」,雖然這要冒著讓觀眾感到不知所云的危險。

這裡囉嗦一下我看過的《簡·愛》的五個版本(73版和97版無緣得見)。44版是純好萊塢版,取明星而棄原著設定,拍攝手法是典型的大片廠浪漫劇。但整體上的哥德氛圍和黑暗感拿捏得相當不錯。不能不提的是奧遜·威爾斯的羅切斯特。此人既不英國也不貴族,那張時年29歲的娃娃臉與「滄桑」倆字更是最不搭調,但硬是憑著「無法無天」派的演技把氣場提了上去,是此版最大的功臣。71版實際是很討巧的一版。喬治·C·斯科特把「憤世嫉俗」這個詞兒闡釋得淋漓盡致,只是對中國觀眾來說,這個成就過多地和邱岳峰的聲音糾纏在一起,分不清是從誰那兒來的了。蘇珊娜·約克如果不是李梓的配音,恐怕就要徹底「女教師」了。BBC的83版是「最忠實於原著」的一版,一度是部份原著黨如我矬子裡拔高的安慰。雖然這種死著心眼的後果,是犧牲了一定程度的觀賞性,並製造了無數的吐槽。克拉克的簡·愛確實在「丑」字上動了真格的,遺憾的是她的表演與道爾頓的差距差不多有他們的身高那麼大。蒂莫西·道爾頓從英倫氣質到表演功力都無可挑剔,舞台劇的表現方式幾近過火(順便說一句,與71版被配音成全了原作相反,當年「正大綜藝」的配音對這一版來說最好還是棄之不要)。96版是「陽光版」,哥德氣氛幾乎沒有,代之的是全面田園化。演員方面,威廉·赫特的和藹可親我還勉強能忍到結尾,但夏洛特·甘斯布的聖女式冷感實在有點過了頭(說走就走,連「訣別」一整場都省了,這耿直的)。06版的迷你劇口碑不低,在個人觀感中卻是最不對路的一版。除了劇情、台詞、表演方面的嚴重通俗化,露絲·威爾森的簡·愛在念那段「你以為我是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嗎」的表白時居然哭得臉變形。而托比·史蒂芬斯,有前四個一線男演員的羅切斯特在先,我只能認為他在夢遊。

說來也奇怪,各版《簡·愛》在演員選配方面似乎都容易傾向於男強女弱,顯得有點本末倒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觀眾來看「愛情劇」的錯覺。其實羅切斯特不過是簡·愛生命中的一部份,雖說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一部份。如何平衡這一部份和其他部份的戲份,也是一大挑戰。福永在這一方面也做到了精而不簡。因此對我來說,11版是基本成功的一版《簡·愛》,只是觀看時還需先放下架子,邊入戲,邊慢慢地拗掉那些「不適應」。

PS;早些時候寫的一篇關於原著的文,存檔在http://wordsisland.blogbus.com/logs/23218986.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