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1-08-22 23:49:20

妝彩塗抹出人性偉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真相值多少?
 
《北峰》是以德國登山史上一起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相比於純杜撰的作品,看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總有一番特殊的樂趣,不單單可以看到真實事件的大致輪廓,還可以看到創作者如何透過「改編」置入各種戲劇元素和價值觀。畢竟在真相的對比之下,創作者的所作所為以及背後的意圖,便不那麼模糊難測。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爾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劇,事件發生在1936年德國奧運舉辦前夕,當時的德國政府為了替奧運製造聲勢,號召國內登山好手征服阿爾卑斯山最為險峻的艾格峰北坡。艾格峰北坡不僅氣候不穩定、時有落石,部份垂直落差更達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頂,卻已經發生過幾次登山者遇難的事件。當時四名登山家在號召之下出發登頂,結果因為天氣惡劣而發生山難,其中兩人墜崖,一名遭繩索勒斃,剩下的一名獨自苦撐等待救援。然而因為天氣實在太過惡劣,救援隊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霽。
  
這名倖存的登山家叫做東尼,他在暴雪中懸掛山崖一整個晚上後,奇蹟般的活下來,但一隻手臂已然完全凍僵壞死。由於東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險,救援隊無法登上救他,而他手邊的繩子又不夠長,無法供他垂降下來。救援隊只好要求他將繩子分股解開、捆綁延伸墜下、綁上繩子再拉上去。於是在體力透支且只剩單手可用的情況下,東尼向上攀爬十幾米、割斷他與死去同伴之間的繩索、用一隻手和牙齒將繩索分股打結,耗費了5個小時,才拉上救援隊的繩子。可悲的是,當東尼沿著繩索緩緩垂降到救援隊頭上幾米的地方時,卻被兩條繩子之間的繩結卡住,他艱難地掙扎幾分鐘,最後留下「我不行了」這句臨終遺言。
 
這麼一件悲慘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極大的戲劇性,但是要將之搬上電影螢幕,還是略顯單薄,畢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蒼涼的懸崖峭壁之上,雖然有其驚險之處,但劇情長度和色調調性,都不足以撐起一部吸引廣大觀眾進入戲院的動人作品。於是,為作品加入各種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調性,便成為不得不為的舉措。總的說,《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錯的作品,將艾格峰北坡的險峻、暴風雪的嚴酷呈現得淋漓盡致,裡頭也從人道主義的視角批判國家主義和德國納粹的醜陋、從女權伸張的角度反襯人性的迷失及最終的覺醒。只不過,這作品將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讓人有點背脊發涼。
 
■正義的開場
在《北峰》這部電影中,將東尼和安迪設定為兩個一起長大的人,兩人不僅是登山的好夥伴,著名的登山家,還同時在一個軍營服役。他們兩人青梅竹馬的好友露易莎當時在柏林的報社工作,特意回來說服他們響應國家的號召。剛開始,安迪基於對登山的熱愛意欲參加,東尼因為顧慮安全性、也因為不願意為納粹出頭而斷然拒絕。最後東尼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棄堅持,不過兩人都同意不為國家出頭,於是直接從軍中退役,以個人名義私下自行參加。
 
在影片一開頭,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報社裡頭,那些納粹上司們都露著典型的醜陋嘴臉,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擺明了只要和德國納粹沾邊的,不管是哪個行業、哪個階級的人一定都是邪惡的。由於影片的政治立場鮮明,在講述東尼和安迪的事蹟時要捎帶批判德國納粹,因此兩位主角註定要擁有高超的道德與正義感,還註定要嚴重唾棄納粹德國、與之站在對立面,結果只好出現兩人並非響應號召、而是主動退役去登山的誇張劇情。
 
■醜陋的國家主義
當東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開始攀爬艾登峰時,一群衣著光鮮的記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級酒店參與這場盛宴。他們在溫暖的大廳裡享用各種美食美酒,一邊爭論著那個國家的登山者將會拔得頭籌、為國爭光,尤其是德國隊和奧地利隊之間誰能勝出。畢竟德國納粹正向奧地利伸出邪惡的手,要將其併入自己的國家版圖之中,如果德國隊率先登頂,便證明了雅利安血統的優越、證明奧地利應該歸德國統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這兩條敘事線交錯的方式進展。酒店這條故事線非常重要,首先是當中的暖色調和和緩節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這條故事線的冷峻和緊張。其次便是大大地擴充劇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再來就是當酒店裡頭的人們在舒適環境中張揚國家主義時,另一頭的登山者卻在殘酷中展現偉大的人道主義,兩者之間透過對比形成劇烈的反差效果。
 
■偉大的人道主義
東尼和安迪這組德國登山者趁著天沒亮便率先出發,沒想到代表奧地利的那兩名登山者竟然緊隨其後,還利用東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釘和繩索進行攀爬、越過最為艱難的一段崖縫。兩隊的競爭原本非常激烈,奧地利隊卻因為一名成員嚴重負傷,徹底改變競爭局勢。此刻,安迪堅持要繼續向前,東尼卻堅持要和奧地利隊一起撤退,因為他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東尼和安迪的幫忙,奧地利隊的這兩名登山者肯定會雙雙喪命。比起人命,登頂獲勝又算得了什麼?安迪剛開始雖然迷失了自己,最後總算是醒悟過來,和東尼一起幫助受傷者往回撤退。在此同時,站在酒店的德國記者從望遠鏡看到這個景像,竟然表現出極度的失望和不屑,責怪東尼和安迪棄國家榮譽於不顧。東尼和安迪身上所顯露的人道主義光輝,更加襯托出德國納粹們瘋狂盲目、漠視人命的醜陋。
 
不過,在現實里,登山者本來就是四個人一組,東尼、安迪與另外二人是一個團隊的,當一人嚴重受傷,其他三人自然必須往回撤、無法繼續攀爬。當中又何來的人道主義?片中之所以會出現好人和好事,主要還是編導們虛構出來的,為的是強調德國納粹和國家主義「必然的」的醜陋性。
 
■女權伸張與人性覺醒
影片中有一個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東尼和安迪青梅竹馬的好朋友露易莎。露易莎與東尼原本是一對情侶,但露易莎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離鄉背井到柏林的報社工作。在當時的社會裡,女性要出頭非常難,因此當她得知國家想動員自己的好朋友東尼和安迪參加登山,她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即使在東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險時,她仍自私地勸服兩人參加,一心只想著藉此晉陞攝影記者的行列。後來露易莎雖然沒能說服東尼,但她的上司還是帶著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為其他登山者拍照報導。當然,上司此舉完全是基於個人的邪念、對露易莎的非分之想,畢竟是德國納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裡面對觥籌交錯的華麗生活,以及上司有意無意的奉承與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輕飄飄、樂淘淘、有所動搖,身為一個新時代女性,很難不嚮往金錢與權力,在這過程中,以自己為代價自然是在所難免的。幸好,當東尼和安迪遇險的消息傳來、上司卻露出不屑的冷漠態度時,露易莎終於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還是愛與人性。於是她在暴風雪中獨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兩人,還苦苦祈求他人出發去救助。酒店裡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願出頭,畢竟沒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國納粹的同路人,但是當他們聽說東尼是露易莎的愛人時,立馬就起身出發。在愛情的面前,狹隘的國家主義怎麼可能戰勝道德和良知?再說,除了德國納粹之外,這世間再無壞人!最後救援隊雖然沒能救下東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間充分展現為愛不顧一切的勇氣。
 
影片中為什麼要安插露易莎這個角色,應是不言而喻的。一個電影作品裡頭如果全都是男性,註定是晦暗沉悶的,而動人的愛情不僅能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觀眾進入戲院的重要元素。如果《鐵達尼號》沒有傑克與蘿絲,可還能成為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至於當中的女權云云,與其說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說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將東尼的愛人帶到登山之處、帶進影片故事。畢竟東尼和安迪兩個都因為貧窮只能騎單車去艾格峰,哪有餘力和閒錢帶女人去呢。而且當露易莎這個角色在虛榮與人性之間轉變,也能更清楚地將呈現人道主義終將戰勝國家主義此一事實。
 
■德國每年都必須出品一定數量的反戰、反納粹電影,但是因為事先便對影片立場、人物態度有硬性規定,創作者在這類作品上越來越難讓人覺得「誠懇」或「真心實意」,更多是趨向形式主義,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裡切出鮮明的黑與白。就立意來說,《北峰》絕對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識形態正確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強加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不免讓人因為過於刻意的宣傳操作而感到厭煩。一群登山者在山裡遭遇險阻、掙扎求生卻不幸喪命,即使他們是因為響應國家號召而登山、曾經為國家榮譽而游移於前進和後退,又有何錯誤之處,有何必要將其美化以符合現在的意識形態?如果說極權主義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腦宣傳極為可惡,當代這種剝奪思想空間的「正確」媒體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