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aking王小心

2011-08-25 13:40:07

《鋼的琴》:產業工人的末世悲歌


在張猛的鏡頭下,整個東北重工業區呈現出一種西方文學中舊約般的末世情態。日光透過破敗的包浩斯建築,照進廢棄車間裡的荒蕪雜草和油漆斑駁的鋼鐵,光斑在鏡頭上閃閃爍爍。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把破產的工廠拍得這麼美,彷彿這不是破舊的工廠,而是某些具有生命的東西,而機器在其中承擔了讓這個有機體死而不僵的機能。在破舊的外表下火花四濺的鋼水,顫顫悠悠的吊車,上下搖擺的天平,都是這個有機體的一部份,讓人看到它似有似無的生命力深藏在層層垃圾的底下,彷彿蟄伏的巨獸不知道何時會爆發。

張猛的鏡頭簡單,剪輯直接。許多外景的鏡頭都是用廣角直接拍建築的正立面,彷彿一張二維的畫,濃縮了時間和空間感,人物在裡面渺小得如同畫上的配角。而人物的出現也是奇怪的:他們的背景永遠都是空蕩蕩的:沒有行人,沒有街景,沒有群眾演員。有的只是雪後的枯枝,冒著熱氣的煤球爐子,空無一人的街道,遠景斑駁的宿舍樓。彷彿這個城市和這些工廠一樣,在爆炸的轟鳴聲中倒下,如同留蘇的老工程師竭力挽留的兩個大煙囪,永遠地灰敗和沉默下去。

他的剪輯也和鏡頭一樣直接了當。比如陳桂林借錢四處碰壁之後,下一個鏡頭就直接是偷鋼琴;而偷鋼琴行不通之後,下個鏡頭就是開始找人造鋼琴。可是他也並非只有造鋼琴這一個主題。

有人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工人。他們的手指靈活,車工細膩,那是從代代師傅那裡傳下來的手藝。這些手藝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敗給了崛起的第三產業,後來是IT業,在後來是泡沫一堆的金融業。那些存在於我們童年腦海中的手藝被張猛以最浪漫的形式呈現,給這些末世的產業工人劃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這些工人,他們是我們的父親,他們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小時候能用廢木頭給我們做小馬扎,我們的母親能用靈巧的手給我們織各種花色的毛衣。他們用廢舊的零件車出旋轉的陀螺,他們用融化的鋼鐵焊出一朵鐵花。具體到個案上,我的父親曾經用木頭的邊角料做了一個電池燈,用於照明不時停電的那個年代,而裡面的電池來自於我母親的工廠。我小時候常常去她的車間裡幫阿姨們串電池蓋,聽那些女工聊天,聞著柏油的氣味。這些手藝在時代的浪潮中變得一無所用,直到張猛的鏡頭前。

他本來可以做的更煽情,像賈樟柯在《二十四城記》中一樣,讓受訪者講講當年的故事。可是他沒有這樣做,甚至在刻意迴避煽情。小元站在父親面前的時候,只要鏡頭再多幾秒鐘,我就會落淚,可是他戛然把鏡頭轉向了其他的地方。這不是編造,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他的鏡頭是活在這些工人中間的。

「鋼」琴的聲音不好聽,含含混混的。可是在父親和工人聽來,那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影片的末尾有點像徵主義的感覺,秦海璐如同卡門般晃動妖艷的舞裙,奏出了產業工人謝幕前最後的讚歌。

http://www.wangxiaoxin.net/?p=1885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