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孤兒怨--Orphan

孤儿怨/孤疑(港)/孤女疯劫

7 / 252,635人    123分鐘

導演: 豪梅寇勒特瑟拉
編劇: 大衛雷斯利強森
演員: 薇拉法蜜嘉 彼得賽斯嘉 伊莎貝拉傅爾曼 CCH龐德 吉米班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aka

2011-08-27 12:38:57

Esther的心思你別猜


昨天看完這部電影我倒是蠻驚訝的,因為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與豆瓣評分嚴重不符。今天稍微看了一下幾個比較火的好評,我想試著說一下我們的分歧在哪裡。

在很多好評中,我看到的都是,作者會探討甚至將自己代入Esther的內心世界,他們糾結於她的慾海(或「愛海」,隨作者純潔程度而定)掙扎和自我毀滅,為她的生理不幸和心理扭曲而扼腕嘆息。在被推置頂的那條評論中,Esther儼然成了主流社會正統觀念下的犧牲品,她的美好訴求被生理疾病禁錮,她的正當權利被社會體系剝奪。在很多人的眼裡,Esther反倒成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我想首先說說為什麼我看完電影后絲毫沒有想到這些在我看來無病呻吟的東西。

第一、Esther是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而不是從監獄逃出來的。這二者是有著本質不同的。Esther先前的光輝事蹟,按美國法律是一級謀殺罪,在愛沙尼亞或者隨便世界上什麼國家都是最嚴重的謀殺罪,是什麼情況讓一個如此行徑的殺人罪犯沒被判處死刑或者終身監禁?要知道在司法領域,對正常人與精神病人有著嚴格的界定,對二者量刑與否也有著明顯的分野。而本片明明白白告訴你,Esther是作為精神病人而被送入醫院的——在她於愛沙尼亞謀殺了七個人之後。我們能從影片本身得到的資訊就是如此,Esther就是作為一個極度狂躁極度危險的精神病人進入美國來到Kate家,僅此而已。即使她確實有某種程度上的慾求不滿因愛生恨,你也沒法斷定這是在她成為一個徹底喪失心智的精神病人之前還是之後的事,更沒法斷定這是在她生理疾病發作之前還是之後的事。換句話說,即使她真的像你們所理解那樣,真的飽受壓抑和折磨最後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那也有可能是躁狂精神病在先而導致的結果。當然,這是個假設。但是諸位作者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她受剝奪受壓迫,不過也是個假設,並且認準這個假設就一條路走到了黑。

第二、在我看來,影片並沒有著力刻畫Esther的內心世界。片中Esther的言行僅僅體現了這個女孩驚人的成熟與狡詐,導演並未試圖探索她的內心掙扎。即使片尾對養父告白那場戲,也僅僅著墨於從幼女到成人強烈的反差對比,所謂愛與失愛,只是浮光掠影一筆帶過。看完全片,我有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垂體機能減退症,不過就是編劇用來自圓其說,如何讓觀眾信服小女孩的成人行徑而已。有人說這是「文藝片式的驚悚片」,我想說,這部電影從頭到腳都透著一股商業匠氣,沒有一部試圖走「文藝片」路線探討人性探討真善美探討愛肉慾的驚悚片會用莫名其妙的人嚇人嚇死人(影片中家人互相嚇)、一驚一乍的配樂和音效來嚇唬觀眾(突如其來的大聲音響)、故弄玄虛的氛圍營造(片中隨處可見,很多生活細節和瑣事都被渲染得如同鬼片)這些底氣不足需要偉哥撐腰一樣的表現手法,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商業片,從中嗅出文藝氣息的人我簡直敬仰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好像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然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能從這部電影裡(注意,我說的是這部電影裡,而不是某些人心裡)的Esther身上挖掘出什麼值得我們反思甚至為之捶胸頓足的東西的話,這種東西也不會是Esther獨有的。好吧,不妨直說出來——如果Esther是受困於自身缺陷與社會意志的矛盾而導致心理扭曲泯滅人性,如果這是值得同情甚至應該被理解和寬恕的,那麼馬加爵也同樣如此——他為人不善言談性格內向,這也不是他的錯,天性如此身不由己;他受人譏諷甚至欺凌,有口而不能言,期待與人良性溝通卻總是落空,日積月累戾氣漸生,經歷許多自我掙扎和抵抗卻以失敗告終,最後終於找到渲泄出口,卻不幸釀成大錯。這豈不是也該令人扼腕,唏噓,鳴不平,嘆不公?

推而廣之,所有傷害他人生命的人,其自身多少都有不為人道的無奈苦衷。或心理缺陷,或生理隱疾,或生計所迫,或精神頹靡,或陷於不義,或親友疏離,哪個沒有難言之隱,哪個不是迫不得已?若是如此,只怕某篇評論的標題得改動二字,變成「人人都是兇手」了。

當然,一部紅樓夢,尚且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何況這麼一部亂七八糟的半鬼片呢。有些人看見馬加爵就想到哈姆雷特,看到西門慶和潘金蓮就想起羅密歐和朱麗葉,正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