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操蛋的教父

2011-08-29 16:30:45

金基德之春夏秋冬又一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金基德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這種聰明絕對不是指他天生多麼多麼的對鏡頭敏感或者直接說他生而就是做導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層次的,他對人與人關係的思考上的,或許還有對社會與人性的衝突。乃至自己對更深層次的宗教以致於上升到哲學方面的思考上來。
    我對他最迷戀的一部戲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實吸引我的還是他思想中對「輪迴」的認識而具體的表現出來。
    故事是直接展開的,老和尚與小和尚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來,老和尚也是曾經有故事的人。但從未提及過發生了什麼能讓他六根清淨的獨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卻是小,無憂無慮。與師傅服侍佛祖於孤燈之下。倒也是樂的快活。師傅不是多話的人,只是時常看著小和尚,默默不語。臉上儘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獨自玩耍的時候。給魚、蛇、青蛙各自綁了一塊石頭,樂呵呵的看著他們拖著一塊累贅蹣跚前行。臉上一副天真的笑臉。老和尚看見之後重重責罰了小和尚。但是為時已晚了。蛇與青蛙都已經被石頭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著青蛙與蛇的屍體只是一個勁的哭。老和尚嘆了口氣,說道:「你給他們綁的石頭,未嘗也不是你自己心靈的石頭」。故事就在這句禪機中埋下了伏筆。
    日子看著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著度過了。小和尚長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靜總會被打破,該來的總會來。一位進廟還願的都市女子最終吸引了小和尚,很輕而易舉的他們發生了關係。一切對於都市女子來說或許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對於小和尚來說,確實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從此他也不甘於寂寞了。想要從此逃離出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鏡台既然染了塵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終於有一天他走了出去,與其說是走更不如說是逃,逃離這個「世外桃源」。老和尚什麼都知道,卻只做不知道,不聞不問。只是嘆息一聲。也許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預兆。報是終究要是還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時間更多了,彷彿除了佛,世間再無一切了。
    小和尚最終還是回來了,彼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殺了那位當初與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覺得世間再大卻彷彿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來了。老和尚什麼也沒說,望著小和尚,就像當初看著他用石頭綁在那些小動物身上。一切其實都是報應,心靈的石頭最終也拖垮了小和尚。
    於是,一切彷彿都順理成章的。入獄,又出獄。彼時小和尚已過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廟裡。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當年的苦衷,老和尚對著佛祖默默誦經時候那種悲愴。於是,他彷彿化為了當年的老和尚。
    一切都彷彿輪迴,深冬,一位女子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了廟裡,什麼也沒說,老和尚接受了。他彷彿就一直在等這個孩子一樣。
    故事最後的時候,小和尚獨自玩耍,將一塊小石頭塞進了魚、蛇、青蛙的嘴裡,笑嘻嘻的看著他們在艱難的跑開了。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後,老和尚默默的看著他做完了這一切,什麼也沒有說。思緒或已回到以前。
    佛教中有輪迴的說法,所謂種業因得業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輪迴的哲學,在本片最為顯著。而在《收件人不詳》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掃而過,《收件人不詳》更著重講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矛盾。這裡不表,而在《悲夢》之中,金基德彷彿將自己的宗教哲學一股腦的甩了出來,內容漸漸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鐘內要組織好講完即使金基德也覺得力不從心了。越來越有點「形上學」。不過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歡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沒懂,看到了一些小細節,覺得很有意思。整個故事卻沉悶而乏味。
    還有一部電影,是《空房子》。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空靈」。很少的對白,甚至很少的情慾(情慾在金基德電影中是不可忽視的一部份,甚至有很多人將他的電影來當情色片來看),一切都美好的烏托邦似的。其實《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也有這種空靈,但是更多的是表現在風景上。環境上美的真的就彷彿是一世外桃源。而《空房子.》的空靈卻表現在了人與人之間,彷彿整個故事就是如此的富有靈氣。美好而令人神往。男主主角之間不必太多話語,愛情也純粹建立在柏拉圖精神之上。
    提到金基德電影,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是「虐」,《收件人不詳》中母親最後吃掉兒子的屍體,《撒瑪麗亞女孩》中那個年輕的女孩從高空微笑著一躍而下,《漂流欲室》中女人用魚鉤伸進自己陰道再狠狠的拽出而發出的刺人心脾的尖叫,足以使人不寒而慄了。魯迅說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金基德或許也有這樣的愛好。但是他更多的是將自己內心的恐懼展示出來。而他的「虐」更是很少的始終貫穿電影的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通過這樣的「虐」來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或者是社會對人的壓迫。以及自己對現實的不信任甚至是對人與人的失落完全的展現在電影中了。
    但是,我個人是不喜歡這種的虐的。並非不好,早起看了很多馮提爾的「虐」的電影喜歡的不得了,現在卻提不起絲毫的興趣了。而且總覺得看到了最後,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胡同,內容似曾相識,立意千篇一律,金基德在不停的重複自己,幸喜他也發現了,果斷的放棄創作而毅然決然的用很長時間推出了《阿里郎》這部顛覆的電影。當然,這一切跟他的「虐」毫無關係,只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突破。一種破而後立。
    金基德之於韓國,我認為是拔尖的一撥導演之一了。他對人性的思考,深刻嚴肅而發人深省。不止適用於韓國,在吾等國民身上也能發現那種病態,方能防範於未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