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kuhan

2011-08-29 18:54:21

鋼的琴 一個時代終結前的最後狂歡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我等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竇驍和董潔主演的《秋之白華》,這個和工作有關,了解瞿秋白的種種生平所用;另一部就是沒怎麼宣傳的《鋼的琴》,我只在電視上看過一次宣傳片,但就是這麼匆匆一瞥,就讓我日思夜想,像害了相似的幼稚兒。

       電影和工廠有關,我從小和工廠就結緣。父母早年在工廠勞作的場景至今在夢中偶有閃回,那哐哐作響的機械聲像極了無止盡的華爾茲,若有若無地培養了我出眾的節奏感;那藍底粗布的工作服更是讓我銘記工人的底色。

       這些我在《鋼的琴》中全看到了。誰都知道,上世紀末的中國,國營工廠曾經歷過短暫的陣痛期,就是在那個時候,大批職工開始下崗,40~50一代重新走向社會,但等待他們的,早已不是70年代的大鍋飯和80年代的集體分配,而是日漸殺氣的市場經濟大潮,這些人的能力和手藝早已不適應社會的更新換代,一次大的改革早已鋪面襲來。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電影在悲傷的「俄羅斯送葬曲」《三套車》和歡快的廣東民樂《步步高》中拉開帷幕。原鋼廠工人陳桂林在下崗後,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舖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小菊離家出走,轉投有錢的假藥商人懷抱。如今小菊光鮮回歸,不僅要與桂林離婚,還要爭奪獨生女小元的撫養權。桂林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為了得到女兒,他四處籌措買鋼琴的錢,甚至和女友淑嫻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

       故事的過程荒誕不經,一群鋼廠下崗職工圍著一本蘇聯鋼琴製造專著,在一個似乎認真實則無腦的目標前重新走到一起,為了女兒、為了愛情,締造出一台用鋼鐵澆、實實在在的「鋼琴」。那個大家曾奮鬥過的廠房,雖然雜草叢生、無人鳥語,但只要機器拿在手上,嗡嗡作響的轟鳴聲聽著比什麼都親切。儘管早已不幹這一行,但工人階級手上的本事和做人的態度還是挺讓人懷念過去的美好時代。其實,也正是這一批人締造了中國靠本事吃飯的序幕。工廠中心那兩根粗大的煙囪,正是這一廠人心中的座標和底線,當被炸掉的那一刻終於來臨,行注目禮的眾人接過陳桂林發的香菸,更像是在參加一場「集體婚禮」,死亡還是新生,自己琢磨看吧。

        陳桂林既是喜劇人物又是悲劇人物,喜劇體現在對生活的樂觀精神,對女兒的愛更是無以復加,為了讓其學琴不惜討好輔導班的女老師、趴在地上畫一排木鍵盤、到最後瘋狂地造琴……並在緊巴的生活中還能體會愛情的滋潤;說他悲劇,以前不關心孩子的妻子轉投富人懷抱後,憑藉自己的經濟實力,想把孩子徹底從陳桂林身邊拿走,鬧到最後竟變成「誰能給孩子一架鋼琴孩子跟誰」,逼著陳桂林拉幫結夥造琴。一個在愛情和親情夾縫中生存的小人物抖露機靈的同時還透著那麼一股子心酸勁。

       電影中四處流淌著對中國影響頗大的俄羅斯歌曲,《蘆葦沙沙響》、《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當然還有激情澎湃的弗拉明戈,把劇情一次次推向高潮,在歡樂的愉悅背後掩藏不住傷心地悲涼——一個時代結束了,大家樂呵樂呵就散了吧。曾經的快樂都交給曾經,以後的痛苦都揣在懷裡。

       陳桂林再愛女兒,但也抵擋不住金錢的衝擊,你愛我可你有錢嗎?這對於陳桂林的打擊遠大於任何人的惡毒言語和徒有姿色的前妻沒完沒了的白眼,愛可以築琴,但不能留住女兒物質的心。片頭,和前妻的談判還帶著莫名的優越感,到結尾的對話只剩下無聲的嘆息了。

       工人電影漸漸離我們遠去,當我們滿眼都是武俠風塵、摩登愛情,誰還記得那些曾經戴著小白帽、藍靛色套袖的一線勞動群體?雖然有人說他們懶惰、沒效率、混日子,甚至素質低下,但就是他們讓中國一步步走向了有衣穿、有飯吃、有電器用的現代化生活,這一點永遠不能否認他們的價值。我忘不了在飯桌上大姨夫對朱鎔基下崗決定的「控告」,那不依不饒的勁頭似乎在挑釁,但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無所宣洩、投訴無門的悲憤:他的快樂全中國人民都跟著享受,但悲傷又有哪些人願意和他一起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