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超速先生--The World’s Fastest Indian

世上最快的印地安摩托/向极速出发/超速先生

7.8 / 58,642人    127分鐘

導演: 羅傑唐納森
編劇: 羅傑唐納森
演員: 安東尼霍普金斯 Iain Rea Tessa Mitchell Aaron Murph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琴祺姝樺

2011-09-01 08:48:00

像伯特一樣飛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個腿腳不便,患有心臟病的七旬老人,一輛四十多年車齡的老式摩托車。這樣的組合,跟世界上最快的陸地速度能有什麼關係?答案是——他們創造出來的。
以速度為題的電影,在片子的開頭並沒有以飆車的場景來吸引人。鏡頭緩緩推進,描繪出一個典型改裝車車迷的家。這簡直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修車鋪。各種各樣的零件堆滿了不大的房間,「獻給速度之神」的字眼在場景內出現,對速度的崇拜已經近乎宗教。這樣的題材,這樣的場景。我們似乎習慣了主人公應該是個年輕人。然而伯特醒了,七十多歲的老伯特五點半就醒了,推出他那輛四十多年車齡的老摩托車,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這樣一個不落窠臼開頭已經引人入勝。影片在接下來的場景里,抑揚結合,用一系列的橋段組接,將故事從容敘述。
伯特使用的火塞是自己手工製作的,使用泡茶的水冷卻。從鄰居家借來餐刀,修割他的輪胎。這樣的似乎不專業的手法,令人難免不為其是否安全比賽感到擔憂。
賽車的安全不被看好,個人的身體也令人憂心。就在摩托俱樂部的朋友們為他開完募捐舞會,和年輕人比賽失敗後,他的心臟病發作,被送入醫院急診。一番診斷,暫時無礙。卻被醫生宣告了賽車生涯的終結。
困難不止這些,他還沒有足夠的資金,靠抵押房產和鄰居捐款才得成行。在去往美國的船上,又靠擔任輪船的廚師,來減免旅費。
走前和鄰家小孩兒托馬斯的對話。是理解伯特賽車的重要部份。他對速度的崇拜是從小就有。而弟弟的意外死亡,也讓他對生命有了更多敬畏更多珍惜。追求速度,同時珍惜生命。
離別的時刻,顯露出了令人感動的溫情。平時對伯特賽車給他們生活造成影響而感到不滿的鄰居,在伯特離開的時候,都真誠得表達祝福。之前賽車贏了伯特的小伙子們,把錢又還給了伯特,並祝福他順利。影片全片不乏這種先抑後揚的橋段。舒緩的配樂,簡單而不失溫馨。
到達美國後的場景也是抑揚結合的橋段。入境、乘坐計程車、找旅館、買二手車、取摩托車。這幾個橋段也都是有驚無險。順利過渡。出入境管理的警察、計程車司機、旅館前台的服務生、二手車行的老闆、海關人員。每一個人物都形象鮮明。而且友好的氣氛始終貫徹。除了計程車司機外,其他的人員都是一副美國人民的使者模樣。而計程車司機,則是美國文化的一個方面。
從洛杉磯去鹽城的這一部份,是個公路片的片斷。一路上伯特邂逅了印第安老人、老寡婦、越戰歸國休假的大兵等,最終順利到達鹽湖城的比賽地。
伯特的障礙繼續不斷。因為沒有提前註冊,他差一點就不能參賽。因為手工作坊式的簡陋賽車配件,也影響了別人對他參賽的信心。是他那種對速度的熱情感染了主辦方而獲得比賽資格。克服種種困難,老波特最終駕駛著那輛老印第安,突破了二百英里,創造了當時世界上的陸地最快速度。
故事梗概即是如此。影片根據真實人物事件改編。安東尼 霍普金斯的表現真實自然、無可挑剔。勵志當然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一件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主人公頑強的意志力下,終於做成了。而且特別的地方在於是一位老年人創造的速度之最,堪稱奇妙。
如果說僅僅是勵志的話,或許沒那麼大吸引力。影片另一吸引我的地方是那種人物關係的和諧。今天我們講和諧社會。可這個社會只有在《新聞聯播》裡才是和諧的。真實的社會裡到處是強拆自焚、貧富分化、看守所裡的非正常死亡、春運買不到票等等這樣並不和諧的世態。影片裡並未標榜什麼和諧,卻處處是和諧的溫情。伯特和鄰居的關係看似緊張,然而當伯特面臨問題的時候需要支持的時候,卻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伯特在美國賽車時的一系列遭遇,遇到的每一個人也都是那麼友善。當然,這裡其實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同樣的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電影,我們的手段總是那麼有距離感,而美國影片往往在這種很生活化的場景里,看似不經意間就將目的達到了。
還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勵志、和諧的表現,並非是激越的、誇張的。而都是那種淡淡的輕柔,並非如夏日烈日,而是四月裡的春風。不論是遇到問題,還是克服苦難,伯特的反應都並不激烈。而是一種很內化的情緒。人物的內心反而在觀眾那裡得到更深刻的將心比心似的體會。恰到好處的鋼琴,清新、輕鬆、輕柔,若隱若現,將影片的情緒恰當表現,令人難忘。
看完整部電影,如同品一杯清茶。茶已下肚,口留餘香。又如聽一首好聽的樂曲,餘音渺渺,三日不絕。好的電影有很多種,霍普金斯主演的《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算一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