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trayowl

2011-09-02 08:49:23

中國工人階級的狂歡


       終於有機會看到了這部交口派口中的「2011口碑第一片」,帽子大的有點嚇人,但坦白說,走進影院的確是受吳曉波等若干同學「廣告」的煽動,吳曉波說這部電影反映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廣告語有點做作、有點酸,但~ 好吧,我承認,這句廣告語也打動了我。~ 可其實有點諷刺,因為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想了想,我才發現:其實,自己現在甚至根本不懂什麼「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產業工人、勞動人民,甚至藍領、白領。。。」——這些當年政治課上倒背如流的名詞解釋,如今對我已經似是而非、模稜兩可了,我真心想知道:馬克思大人如果今天還魂,究竟他眼裡誰才算是「中國的工人階級」呢?

    當然,明白上面那些名詞的內涵和外延和欣賞這部電影其實沒什麼關係,但我還是覺得,如果導演和交口們真心覺得這部電影以一個特別的角度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那麼觀眾也許多多少少要明白一點:所謂「中國工人階級」何以成為49年以來中國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符號,以及這個「階級」自49年以來的60年間,尤其是自78年以來的30年間經歷了怎樣的社會變革、乃至做為一個「階級」的興盛與解體。而這,也應該是這部電影最真實殘酷的背景板,失去了這個背景,這部電影的一切喜劇元素都將變得荒誕不經,甚至是無理取鬧。這部電影也將無非是一個不怎麼太搞笑的大螢幕版東北小品。

    其實,正如導演自己擔心的,有關「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正在逐漸被人們遺忘,關於「中國工人階級」30年間在社會變革中真實的經歷和「憂傷」,吳曉波用幾個「真實的故事」講到了一些,各種有關下崗工人的或紀實、或文藝的東西也已經講了不少;而關於在這些經歷、巨變背後,當事人自身複雜莫名的心理變遷,一首主旋律勵志歌曲《從頭再來》,隨著劉歡老師蒼涼高亢的嗓音傳唱大江南北,即使不熟悉下崗工人生活的人也能跟著哼兩句歌詞,也能大致能體會一二。。。。。。

    可是,這些,我在電影中看到了一些,卻又好像沒什麼感覺。

我沒有看到主人公們的什麼憂傷~我只看到了一群小人物自己和自己的一遍又一遍較勁~這個勁兒倒是原汁原味的東北喜劇小品路子。

    當然,即便如此,有還算技巧不錯的表達、基本到位的表演,已經是不錯的中國電影了!~但什麼「2011最好的中國電影」~未免太肉麻了! 因為相對於「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這個宏大的主題,在影片也許是刻意虛化的社會現實背景里,這個故事讓人感覺只是隔靴搔癢,至少,僅僅這麼一個有點莫名其妙的故事,肯定不是我走進影院的目的。

    我知道:這樣的評價肯定有點吹毛求疵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也不過是吳曉波回顧改革史的命題,而不是導演張猛的。吳曉波自己在評論中講「這和文藝無關」。倒是張猛自己說他「一直想拍一個人在突然失業後面對社會時內心最陣痛的時期」~ 據說,這是他下一部影片的主題;顯然,這部《鋼的琴》並不是這樣的電影,這部片子對導演來說,應該就只是部有點想法的東北味兒喜劇而已,所以:交口派們不是真的誤會了導演,就是2011中國電影實在乏善可陳。

    回到電影本身,作為一個東北味兒的喜劇,儘管張猛稱故事的靈感來源於文革期間一個真實的「自製鋼琴」故事,我還是覺得整個故事雖然邏輯清晰、但的確十分的荒誕,遺憾的是,因為並不熟悉下崗工人的真實生活,而電影裡其實也看不到多少細膩動人的情感,我自然也很難感同身受影片主人公們的喜怒哀樂~我只看到了一群下崗工人有吃、有喝、有玩、有樂的狂歡——形式的狂歡。這就是我們在《鋼的琴》里看到的:中國工人階級的狂歡~ 別講什麼最深情、什麼最感人、什麼最真實、什麼最深刻,其實,哥兒幾個包括導演,也許就是為給大傢伙兒找一樂子,不過就是表演了一段精神狂歡。

    順便說一下,影片的男主王千源讓人印象深刻,影片第一個鏡頭我就覺得他面熟,可直到影片快結束,腦海中才突然蹦出一個電視劇的名字——《命案十三宗》,他在那裡面有讓我很長時間難以忘懷的表現,我甚至很長時間都有些後悔看了那部電視劇。
http://weibo.com/2073669077/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