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烈日下的詩篇--A Raisin in the Sun

日光下的葡萄干/日光下的葡萄干

6.7 / 1,650人    131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霏

2011-09-06 06:40:30

如何在苦難里生活?如何在艱難的生活里堅持夢想——評《烈日下的葡萄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人們的夢想長久的不能被實現的時候,就像一粒葡萄被放在烈日下烘烤成葡萄乾,生活的壓力讓人們不堪重負。是變成一塊骯髒的臭肉還是包裹厚厚糖衣的人呢?這個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和裡面的人帶給我的力量和共鳴讓我淚流滿面。我看到的是一種最偉大的人的力量,就是在苦難裡的尊嚴,就是在歧視裡的自我尊重,就是在壓迫里人的骨氣。

         苦難很難忍受,命運你也不能選擇。生活在裡面的人該如何去面對呢?面對苦難,面對生活,面對自己,面對各種壓迫你或者背叛你的人呢?作者用一個家庭、一個故事所體現出的對待上述問題不同的三種態度的矛盾和作者希望的演進態度告知了我們這些問題的激勵人心的答案更給了人們希望和力量!《烈日下的葡萄乾》,黑人文學和黑人電影的典範!

       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芝加哥南部黑人區,一座幾層共用一個浴室的公寓樓里,一個即將退休的婦人和她的兒子、兒媳、孫子以及女兒住在一起。他們生活的很拮據,花每一分錢都得精打細算,孫子還得睡在客廳裡。兒子是酒店負責開客人汽車入停車場的,兒媳和她都是替別人洗衣服的,孫子還在讀小學,女兒正準備讀醫科學校當醫生。他們是底層的人,而且還是黑人。雖然他們沒有休假、沒有多餘的錢不被人尊重但他們還算過著體面的生活,因為那底線是美國的60年代。他們的生存,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教育、保障的底線即使在現在的中國定義的小中產階級家庭看來也就是那個水平甚至在衣食住行上還不如他們。

        這家的主人是這位媽媽,一個在40年前從南方遷移到北方的黑人。她的丈夫去世了,一個一輩子辛辛苦苦工作的工人。她有尊嚴,她知道自由和過著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是一件讓人驕傲的事。她知道家庭、教育和那些關於人的準則是那麼的重要。她也知道人要有信仰,人不能背叛原則也不能仇視他人。這位並沒有接受過很多教育的婦人只是在堅持那本來每個人都有的人格。她不特殊,因為每當面對外部那些她力所不能及的壓迫、歧視和苦難的時候,她也會哭和難過。她深愛著她的丈夫,因為他值得去愛,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這也是她一直教導他那處於困境的兒子的榜樣。她的丈夫沒有錢,沒有地位只是一個工人還經常遭受歧視。但他是一個堅持不懈追求夢想的人是一個對家庭和孩子負有責任的人,雖然他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每當看到他沒日沒夜的工作回來,兩眼充滿血絲的坐在沙發上發獃,看著她,她就會哭就會更愛這個男人,也更理解這個男人。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工作而羞恥更不會因為自己是黑人而羞恥,他為自己所擁有的所創造的而驕傲。當然他也為不合理的事情而以所能及的抗爭,比如從南方到北方,比如和侮辱他的白人大打出手。這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值得去愛的男人!而愛著她的這位母親也同樣是這樣的人,她自己是黑人是洗衣工而瞧不起自己。她總是力所能及衣著體面、舉止體面的對待他人,即使是那些瞧不起她的白人,她總是高昂著頭!

         這家的兒子卻處在痛苦中,他並沒有戰勝外界給予的苦難。沒有意義的工作,對於黑人的歧視以及這生活,他充滿了厭倦。他希望改變,可他並沒有選擇他父母的態度,而是簡單的把改變寄託在了錢身上。這是多麼熟悉,而且看到美國曆史你也明白這也一直是進步運動所厭惡的:用某種東西比如錢或者他人的標準來背叛自己的階層或者過去是愚蠢而不明智的!他幻想著能像白人那樣坐在咖啡廳裡談生意,能過著白人那般的富裕生活。他被這種幻想衝昏了頭腦,面對明顯的騙局卻仍做著發財的夢。而雖然他深愛著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也愛著他,可他們都被這生活困住了,沒有像他們的上一輩那樣。那些可以預見的家庭矛盾自然會表現出來。妻子同樣厭倦這樣的生活,但她又擔心丈夫這樣的冒險帶來的風險。他們都把這種惶恐和困境的情緒施加給了對方,都覺得對方毫不關心自己,自己遭受各種壓力沒人知曉,接著就是傷害對方而讓那愛越來越淡。

        這家的女兒接受了好的教育,但同樣卻在她那個年齡里充滿著叛逆和不成熟。了解背景的人知道,在那個年代,年輕人都變成了怎樣。就像她母親說的,她不理解黑人怎麼變成這樣,原先是為了自由現在只剩下了錢。但她更不明白這些年輕人,什麼都不相信了卻什麼都敢去做。這位女兒集中體現了當時年輕人的狀態,她厭惡那些不平等,厭惡白人,厭惡種族問題,甚至仇視黑人有錢人比白人更嚴重。她嚮往自由,厭惡權威,但總表現的自私、沒有耐心和抱怨。她希望改變自己,但總是空談而不去細緻的了解和體會。這樣的她只有情緒而實際上永遠在逃避、永遠是自私膚淺的行動者。這裡設計了另一個線索,就是她的戀愛。其中涉及了在美非洲人及其後裔的根的意識的覺醒。也是愛她的那個老師在最後和她媽媽一起讓她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當這個家裡終於等待了一大筆錢:那個辛勞了一輩子的父親的退休金的時候,這不同的對待苦難而如何改變它的三種態度圍繞著該如何化這筆錢升級了。媽媽希望讓女兒上大學,希望購買一棟在白人區的房子,但不同意兒子的投資計劃。兒子當然一直在鬧著,在希望媽媽理解他希望改變的並把那和父母從南部來到北部相提並論和夢想相提並論和自我相提並論。女兒看似很獨立不管母親怎麼處理這筆錢但她實際上也希望那筆錢能給自己帶來好處不管是如何帶來。該如何避免這個家四分五裂又能讓兒子和女兒體會到她和其丈夫所體會到的一切,去面對苦難、生活的壓力和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去改變它們呢?母親選擇了讓失敗去教育兒子和女兒,她把錢給了兒子。當然這裡還設計了一個情節,就是他們買的房子的白人社區團體希望用更高的價錢買回房子以避免讓黑人進入。了解歷史背景的人知道,當60年代馬丁路德金們抗爭的努力下,白人不敢明目張胆的歧視黑人了,在這裡他們使用了金錢來買尊嚴。母親在兒子失敗後的表現,用行動告知了該如何面對苦難,該如何對待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兒子在失敗崩潰後一度想用尊嚴去換取金錢,但在最後,母親和家庭的感召讓他明白了該如何生活該如何面對苦難。在白人和家人面前自發的說出了他母親希望他認識到的尊嚴、生活和原則!當這一家人團結到母親和父親的信念里時,即使有太多苦難很沉重的生活,那夢想和希望,那尊嚴和驕傲都會讓陽光灑在人們的心上。那未來總會讓人看到希望看到的。

         這小說和電影說的是在普通不過的黑人家庭的故事,卻在很多細節和情感上引起人們的共鳴,而且從電影裡可以看到小說的語言很棒。它細緻的展現了黑人或者底層人的處境,以一個家庭、一個普通的故事闡述其實很重要的精神:在苦難里相信夢想,在苦難里自我尊重,在苦難里堅持原則,在苦難里如何愛和如何寬恕他人。這種精神是最寶貴的,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會有美國嗎?那些被瞧不起流落到這片大陸的人會建立起一個偉大的國家嗎?那些普通的農民、工人會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嗎?這是一部好電影好小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