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7 18:06:2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動畫版的《螢火蟲之墓》,越看越覺得哥哥清太的舉止有不對勁的地方。不是說做的不對,而是他的所作所為具有微妙的違和感,總覺得不對勁。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看過之後噴清太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麼清太不去找工作?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大家想當然的「清太找不到工作」或者「清太不願意工作」,影片裡其實根本就沒提到以上兩個方面。也就是像我標題說的,導演本身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很曖昧,結果導致了角色形象的曖昧,進而影響到主題的發揮。
具體而言,有以下這麼幾點。
第一、清太到底試著找過工作沒有?
影片沒有提及這一點。我們只看到哥哥陪著妹妹玩,只看到清太沒有去工作;但是我們不知道清太有沒有去找過工作。
很多朋友噴清太說他遊手好閒;同時就有很多朋友反擊說那個年代工作不好找,大人都找不到工作何況一個14歲的孩子呢?問題是這都是我們的猜想。我們沒有一個生活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當時什麼情況完全是我們的猜想,具體怎麼樣只能靠導演在影片裡向我們揭示。
於是問題的關鍵來了:導演沒有向我們揭示這一點。
如果導演想讓我們真的同情清太,徹底地為他們悲傷,完全可以用一兩個片段描述清太四處找工作但是一直碰壁,沒人肯雇用他的情景。這樣,當節子死去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真的會毫無保留的為兄妹倆哭泣。我們會說這真是一對苦命的兄妹,哥哥拼命想找到一份工作養活妹妹卻沒辦法,狠心的親戚還要排擠他們;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這個世道要他們死。再要上升到反戰的話,我們就可以說戰爭的種種殘酷,非要逼死這麼一對兄妹。無論是哪個國家,遇到戰爭的話,這種慘狀何止這一例?日本作為戰爭的發起國,最後搞得自己的國民承受這種痛苦,所以無論如何,請不要再有戰爭了之類的。
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的反戰,它沒有觸及到戰爭起因的核心,沒有強調責任對錯,它主要揭示了戰爭帶來的苦難,以此來希望以後不會有戰爭出現。
或許,我是說或許,這可能是導演的本意。考慮到日本的環境,這種擦邊球打到這種地步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也可以使說是死性不改。總之,這樣做迴避了戰爭的核心,它可能不夠深刻,但絕對感人,絕對沒有導向問題。
可惜的是導演沒有表現出清太努力想要積極活下去的可能性。缺失的這一兩個片段給清太的人物形象留下了把柄,致使很多人跑去指責清太把妹妹養死了,兄妹的死完全活該,小日本又在騙我們的感情之類的,偏離了導演的本意,也影響了影片主題的發揮。
第二、清太真的不願去工作嗎?
影片同樣沒有提及這一點。如上所述,我們只看到哥哥陪著妹妹玩,只看到清太沒有去工作;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清太明確表示不願意工作。
很多同情清太的朋友都說那時候工作不好找之類的,但那都是我們的猜想。事實上14歲三軍在戰亂年代的中國也不是見不到,全世界大把大把的少年兵,日本本身也對自己國家的少年兒童實施軍國教育,很難想像在窮途末路之時它不會徵召少年兵最後一搏。當然,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這都是我們的推測,不是決定性的證據。
問題的關鍵再次出現了:導演同樣沒有向我們揭示這一點。
如果導演想讓我們覺得清太的死是咎由自取,順帶還害死了他無辜的妹妹,進而再控訴一下萬惡的軍國主義教育和法 西斯思想,完全可以安排一兩個場景讓清太發發飆擺擺譜,大言不慚地說些「反動言論」,歷數一下自己作為光榮的軍官家庭的一份子的光榮事蹟,以及自己不屑於從事低級勞動只想著像他父親一樣當個軍官指揮作戰的態度。總之就是要明確表示出是清太自己不願從事勞動,不論是本性如此還是受到當時一些思想的灌輸結果。如果是後一點更能體現出法 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教育的罪惡。
這樣,當兄妹倆最後殞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感慨,說法 西斯主義真害人,無辜的孩子受到了不好的影響,最終害死了自己;言語刻薄了點但是仍在好心勸說的姨母也完全被當成了壞人。可見那個什麼主意和什麼思想真是要不得,以後要時刻警惕這種思想,避免戰爭的再度爆發。可能還會有人感慨日本還是有人有良心的之類的。
這種反戰比起上一種情況就激烈得多,直接觸及了戰爭的本質問題。因為我們看著清太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死亡,不會覺得有上一種情況中那麼感人,但是它對戰爭的反思絕對要深刻得多。
但同樣遺憾的是導演也沒有表現出這一點,沒有把清太徹底抹黑,讓不少單單抱有同情心的朋友罔顧了反戰這個主題,只是去和其他人爭論清太到底有沒有錯這一點上了。這同樣偏離了導演的本意,也影響了主題的表現。
可以說,導演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曖昧直接導致了角色與主題的曖昧。既沒有洗白也沒有抹黑清太導致了總有人在批評作品的立場。我不知道這種曖昧是導演本身的原因還是當時拍片的時候有什麼外界的因素在影響。這種曖昧對作品的影響本身是令人惋惜的。
所以,大家就不要再爭清太對還是錯了。清太在動畫版里就是一隻薛丁格的貓,導演沒有打開貓箱,清太是黑是白我們是無從判定的。說真的這個缺憾讓我在反覆觀看此片的時候一直如鯁在喉,第一次看的時候的美好印象完全被其後的思考打碎了。真的真的很掃興。
PS.
大概2005年的時候日本翻拍了《螢火蟲之墓》的電視劇版,裡面以兄妹倆的姨母的視角來看這段故事,走的是上面說的第二種路線。片子的主題一下子就鮮明了起來。雖然感人程度降低,但是我覺得這總算是有了一個相對更完整的主題表現,貓箱終於被打開了。
另外,以下純屬我的推測。
導演其實還是想表現清太收到當時教育的毒害的,只不過表現得太過婉轉而基本上很難讓人察覺到罷了。
清太出身軍官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到了姨母家有一段時間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但是長此以往也不改變其實就是他的問題了。同時清太受到家庭、社會的影響,心氣也很高。在家裡不做事白吃白喝自然會被長輩說教,但是姨母說教的對象絕對不會單獨針對節子,所有的撂狠話的場景清太都在場,看上去連節子一起罵了或者是在教訓節子,實質上都是在說給清太聽。一個人再怎麼困難也不會對一個跟自己有比較近的親屬關係的4歲的小女孩不聞不問。很多人說清太不願意把節子寄養在姨母家自己出去討生活是怕姨母虐待節子,對她不好。這怎麼可能呢?姨母沒有人性嗎?我們不排除有這種壞女人,但那畢竟是少數。歸結到底還是清太心氣太高,小孩子義氣太重,沒認識到姨母說的都是自己,基本上沒有妹妹節子什麼事,結果一氣之下帶妹妹走上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