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午夜巴黎(台)/情迷午夜巴黎(港)

7.6 / 450,128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瑞秋麥亞當斯 麥可辛 瑪莉詠柯蒂亞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意閒

2011-09-07 18:31:16

最好的巴黎


伍迪.艾倫在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里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什麼時段的巴黎是最好的?或者說,你願意生活在什麼時間的巴黎?這個問題如果繼續外泛,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曾自問,我希望活在怎樣的時空,與誰為伍?回到英雄俊傑輩出的過去,抵消渾渾噩噩的現在,大概是統一作答,提供了某種順勢療法,模糊解決人們不安當下、困頓僵局的焦慮,雖然安步當車、簞食弊衣、月移階下、古風盪堂等等實際情狀可能同詩意棲居差距萬里,摩登人類進化嬌貴,未必能素心應對。

伍迪.艾倫的答案具有很強的主次,他顯然非常認可男主角基爾.潘德頻頻穿越上世紀20年代,與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卡索、布努埃爾等文藝大師夜遊,是為「流動的盛宴」,美女阿迪亞娜則稍稍錯車,崇拜印象派名家漸豐的動盪世紀末,暗中追查基爾的小法偵探呢,他的潛意識裡最輝煌的,也許在金色的凡爾賽,倨傲的太陽王朝?從情節安置看,讓阿迪亞娜「更復古」,多少是為了支開她,免得基爾和她黏一起,坑越挖越深跳不出去,小法的路易王片段,則純粹搞笑。於是余類障眼而已,令伍迪.艾倫午夜夢迴的,其實只是基爾的好運。

不過這樣一來,腳本作者就變成了海明威。他那本著名的回憶,的確撐起了相當的電影環節。比如海大師為菲茨傑拉德絆纏家事,難於創作而憂心--甚至還叫基爾撿到其妻跳塞納河的場面,--完全如從書中拓下來。《喪鐘為誰而鳴》式的對白,關於愛情與死亡的觀察,對斯坦因鑑識力的信賴,各色人物的漫畫出沒,皆隱約有痕。屬於伍迪.艾倫自己的迸發,倒是寥寥,除了那段熱忱的「Paris is the hottest spot in the universe」,其餘並未連貫生勢。而且男主角拋開了他所處時間點的一切繁難:逼近的婚期、挑剔的准岳父母、缺乏共語的未婚妻、以及她高高在上的友人,完全以虛無來抵擋實務,這好像有點過度超人類。看著黃斑膠片裡不知誰誰扮演的名流薈萃,我好像一頭紮進注滿海明威腦波的冥想盆,喜悅是當然,卻和伍迪.艾倫本身沒有什麼瓜葛,他的基爾在二十一世紀巴黎被捏扁搓圓,這倒符合巴黎晴雨天空下潮來潮往的真實哀樂。

相比起來,我更喜歡伍迪.艾倫另一部和巴黎有關的電影《人人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更喜歡他對茱莉亞.羅伯茨深深的陷落,隨即茫然若失,那串長長的告白或毋寧說坦白,以及塞納河邊高難度的翩然起舞,都是絕對摺線,是在偶然因子中撞擦花火,既不疏遠巴黎的文藝氣質,又相當的艾倫化。巴黎,說到底,是方巨大幕景,個中眾生,一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會因為聚斂在她周圍的光環而超凡脫俗。沒錯,海明威們早已成為巴黎的文化座標,誠如阿蘭.德波頓所言:Every skillful writer foregrounds notable aspects of experience detail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lost in the mass of data that continuously bathes our senses--and in so doing prompts us to find and savour these in the world around us,行走中我們從一個地點的最大獲益,可能正是先行人的獨特經驗貢獻給它的剎那芳華,永恆盛宴。然而很可惜,伍迪.艾倫停滯在這場相遇的表面,無數驚嘆號升空,個性語言、任性揮手隨處可拾,走馬燈一茬接一茬,卻無力進駐人心,末了在暖暖酒吧外落下不尷不尬的雨。他單想膜拜當年的金風玉露嗎?可是海明威書中有飢餓感、拮據、疑慮、讀書、愛人、以及對自己不斷的鞭策,巴黎將職業作家的真相無一例外展露給他,又適度容納他,這沉厚的生活質量、無所不在的城市彈性,我想才是巴黎之「好」吧。

基爾走出莎士比亞書店的一瞬,我想起《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浪漫戀情的續筆,也是從這家樸素老店攤開。不再有驚鴻一瞥,他只不過吞吐煙圈,在海明威坐臥過的位子等著也許出現的她,她只不過聽聞書訊,百般遲疑,終於從書架間隙看了一眼他。往日所有的風煙,一粒粒著陸在「活下去」這個大托盤上,處置之前,他們只共有幾個小時時間。這就是巴黎,讓人墜而不碎的大都會。舊年看過一出《密碼已改》(Le Code a changé),人們隔著寬寬街道,地下樓上地大聲交談,眼色一變,情感風水也跟著變,直如桑貝的活畫樣,那也是巴黎。前些日子看《巴黎》(Paris),既有法布里斯.魯契尼(Fabrice Luchini),把「奢侈、寧靜、享樂」的城市定位掛在嘴上,口若懸河,風度翩翩,卻對實體感情,惘然擦邊,又有患重症的羅曼.杜里斯(Romain Duris),以瀕死的雙眼眷戀熟悉的大城,而它居然不肯特優一次,住在他對街公寓的漂亮女生終究不是他的。這些都是巴黎深處的小回合,天天上演人間喜劇,自然絕不完美,我卻覺得,是趨於「最好」了。伍迪.艾倫描刻巴黎,倘若近似他琢磨紐約那麼從容不迫,或乾脆把巴黎也拍出紐約風格,好比他的《人人》,那才是我一直期待的。 我想看的,說到底不是伍迪.艾倫在巴黎,而是伍迪.艾倫的巴黎。我們都知你喜愛這座城,我們都希望這城中有你。

片末下起了雨,舊戀情澆熄,新冒險尚且路徑不明。易位想一想,真是慘痛的處境啊。而這時基爾遇上了戛布艾拉,和他一樣,愛聽科爾.波特愛淋雨的女生--不必搭乘午夜怪車就能觸摸到她的頭髮、皮膚,他立刻收起阿Q臉,興沖沖、書獃呆地開始邀約。又一次絕處生還,好死不如賴活地走下去,這個瞬間,我看到了老艾倫,和他的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