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呆真人

2011-09-09 00:34:02

不算遠的那段記憶


這是一部用心拍的,敢於表達真實的電影,我趕在它下線之前,去了王府井百老匯影城,用腳投票,貢獻了一份自己的票房。
這部影片讓我想起了《偷自行車的人》和《二十四城記》,不過在導演的努力下,沉重的主題,卻有著各種喜劇元素。相比起山西的賈樟柯,王千源在表演中體現出了東北人那份幽默。
作為一個老國企的子弟,從祖父輩開始就為共和國長子的發展貢獻著青春,我對於劇中各種工業時代標記(煙囪、涼水塔、車間等等),有著無比的熟悉感。90年代初,國企改革,大規模破產的風潮,我們市雖然也是北方老工業基地,但受到的衝擊總體還是小於東北,加之地理位置相對優越,所以雖然父親工廠到了破產邊緣,然而最終還是渡過了難關。
由於成長背景的關係,我相信劇中那處處破敗的景像(應該是鞍鋼的外景),父親不止一次去過瀋陽撫順和鞍山,對於東北的衰敗,格外感慨。我們當地就真的發生過麵粉和餃子餡被盜;青島紡織女工下崗後,因為走投無路,加上受到刺激(沒錢給孩子買5元錢的烤肉),一家三口喝敵敵畏自殺。這切身的經歷,令我對於影片中人物的窘境,確實是感同身受。看到那木型翻砂,偷肉的橋段,聽著影院中的笑聲,我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嘆。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作為一個相對熟悉國企運作的人,我非常清楚工人階級有著自身侷限性,比如片中就反映了企業還能運作時,有很多人遲到早退(所以二姐夫成了特例),小偷小摸,但這不能掩蓋他們的工作能力,企業的失敗更重要的是環境的變化,是經濟制度的改變。人是第一重要的,但每個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犧牲是難免的,但你不能扔掉了包袱,還再踩一腳說是他們不思進取,自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東北部份下崗職工退休後,拿不到 退休金,當地**說,你們有十幾年欠繳,先補上這塊,再發。我想就算是被稱作經濟沙皇,一手推動國企破產重組,卸包袱的朱某人,看到這種現象,也不會支持當地**吧。
影片中還有無數象徵意義的段落,比如開始的葬禮和結尾處的孩子,這真是一段不算遙遠的記憶,甚至到今天這段記憶中的事情依然在影響著共和國,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所以去看看這部電影,好好了解一下我們生活的社會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