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鐵達尼號--Titanic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港/台)/泰坦尼克号

7.9 / 1,305,185人    194分鐘

導演: 詹姆斯卡麥隆
編劇: 詹姆斯卡麥隆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凱特溫絲蕾 比利贊恩 凱西貝茲 比爾派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本元

2011-09-10 06:35:39

不沉的時代


    自1997年12月,由卡梅隆執導的《鐵達尼號》在北美上映以來,這部電影連續12年保持著全球票房的冠軍,並且以評價商業片的角度來看,《鐵達尼號》不論是從情節、場景特效、還是從主題音樂上都可以擔當此等榮譽。但同其他擁有共同因素的影視作品相比,真正讓它受到全球更多觀眾歡迎的原因,我覺得是它有一個神話性的劇本以及配套的演繹和拍攝技巧,而劇本的神話性在於,它將「浪漫型災難故事」表現到了極點。
    縱觀好萊塢電影的演變過程,我們會發現在在敘事手法上是演變最強烈或者說徹底的。敘事的具體演變方法,是由全景視角向個人視角轉變,我們可以參照不同時代但描述同一事件的電影來分析。就拿鐵達尼號來說,1958年上映的《冰海沉船》並沒有像今天這樣設立比較突出的男女主角,而是基本上將同樣重的戲份安排給了每一位演員,包括乘客、船員、船長甚至服務生生,通過近似紀錄片的格式去直視一場災難的全部經過;而97版的《鐵達尼號》則是通過跟蹤男女主角的個人視角,展現災難降臨的始末,甚至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利用巨資打造的災難效果,僅僅是男女主人公愛情主線的陪襯罷了。再比如同是描述珍珠港事件的電影,舊版的《虎虎虎》則是通過國家視角,著重表現政治外交及軍事全局的描寫,而新版的《珍珠港》則沿用了泰坦尼克式的套路,將男女主人公糾結的愛情,同這場殘酷的戰役硬性的聯繫上。不得不說,這種個人視角的敘事方式的確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迎合了大多數觀眾的心理,這種心理,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最後一點殘留的浪漫情懷。
    其實通過對比《冰海沉船》和《鐵達尼號》在敘事手法和電影整體價值取向的區別,我們可以將它們歸結為兩種類型,即現代與後現代。但關於這兩種時代,我還沒有確切的把握將它們徹底區分,然而我曾經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有人問起「我們生活在什麼時代?我們的時代同鐵達尼號時代有什麼區別?」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實際上,所謂「現代」的特徵是基於古代來講的,其特徵大體上可以這樣描述:不斷的工業化,生產力不斷提高,民主自由意識不斷加強,每一個公民都認為自己是國家、民族的主人,大家都為著一個目標而努力著,這個目標的名字叫變革,變革人類社會的一切,相信人類的將來會更好……
    如果將「現代」定義為這樣的話,說我們現在的社會是現代,那簡直是在自欺。而鐵達尼號的口號「永不沉沒」或許才代表現代社會人們不畏懼一切的精神,勇於變革和追求理想的浪漫與天真。儘管這種天真是拋棄本性的純理性式的天真,儘管這種天真被尼采和馬克思所不齒,但從今天來看,我們真的很需要這種情懷去面對生活,在失去浪漫天真的今天,我們實際上面臨的是後現代的浮躁,愚昧,保守和無知,我們的生活再也沒有100年前那種特有的激情,因為現實狀況越來越令我們現實,越來越令我們感到自身的渺小與悲哀。而這種感覺的源頭,卻和泰坦尼克的沉默相同步,因為它沉默的時代,正是鋼鐵時代衰落的開始,維繫100年歐洲的和平與快速發展將要被戰爭所毀壞,人們不再對未來抱有夢想,取而代之的卻是資訊化對人文主義的徹底侵蝕和佔領。
    兩部影片,舊的一部是用殘留的現代主義精神高雅而正直的表達,而新的一部則是用所謂的現代氣息毫無保留的對不屬於它的時代進行狂野的渲染。《鐵達尼號》創造了12年的票房神話,但是浮躁的現實終究是沒有讓浪漫主義保留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卡梅隆用自己的輕浮將自己的浪漫之船徹底擊沉,但《阿凡達》即使擁有超高的票房和暫時的冠軍之位,但是電影界絕不會再像90年代一樣保持這種不穩定的平靜了,鐵達尼號被擊沉,浮出水面的將是無數的救生艇、鐵鏽和垃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