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愛伴我行--Malena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真爱伴我行(台)/玛莲娜

7.4 / 112,693人    109分鐘 | USA:92分鐘 (heavily cut) | Turkey:84分鐘 (TV version) | Denmark:92分鐘

導演: 吉斯皮托那多利
編劇: 吉斯皮托那多利
演員: 莫妮卡貝露琪 朱賽貝索法羅 Luciano Federico Matilde Piana Pietro Notariann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六月子

2011-09-14 04:44:13

槍炮與玫瑰


                                       槍炮與玫瑰

                   
《西西裡的美麗傳說》是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該片講述了在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向英法宣戰的政治背景下,發生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一個傳奇性的故事。影片通篇並未正面講述戰爭,但是卻真切的反映著戰爭在尋常人身上所產生的影響,這是托納托雷三部曲中最後的一部作品,對於慣於表現女性美感的托納托雷,《西西裡的美麗傳說》是其表現女性美的巔峰。

故事梗概:戰爭發生在二戰期間的西西里島,瑪琳娜是西西里島上的絕色女子,波浪長髮,嫵媚動人。她的美征服了鎮上的所有男人,也包括年僅十三歲的維利圖剛,他完全被她誘惑了,並且沉淪在她的美麗中不能自拔。然而,戰爭使瑪蓮娜變成了寡婦,變成了所有男人的和女人的焦點,因為猜測與非議,她被逼與父親斷絕了關係,被送上了法庭,生活困頓潦倒。

迫於無奈,她淪落入風塵,變成了妓女,她的墮落更加激怒了小鎮上的人,隨著戰爭的結束,小鎮上的女人對她進行了瘋狂地毆打和報復。她不得不含辱離開了小鎮,遠離故土,多年以後,她最終跟隨著自己的丈夫回來了,當年的美人終於年老色衰,人們在潛意識中終於接受了她,最後,她與男孩在海灘上再次相遇,他上前幫他撿蘋果,男孩最終結束了自己對她的暗戀,影片以一個趨於和諧的結尾結束了。

 

影片主題:

這部影片所包含的主題,是極其豐富而深遠的,影片從兩個視角予以體現,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在影片中也不斷的在對兩個視角進行探討、論證。所以,現從這兩個角度對本片進行分析:

女性主義與大眾審美特徵

  眾所周知,導演托納托雷是一向以表現女性美見長的導演,在其所有作品和人物形象中,西西裡的瑪蓮娜則是其所有電影中美的巔峰。他給與了角色一頭漂亮的捲髮,豐腴的身材,迷離而嫵媚的眼神,他給了她一個女人的極致。除了一個完美的宿命。她的美麗在一開始似乎就註定了她的孤獨甚至悲劇。人的社會屬性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作為自然人是屬於社會的,我們無法逃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尤其是與眾不同的人,很多時候,她的人生就要像楚門一樣,要被全社會的輿論所監視與調侃。

本片中,導演深諳大眾審美心理,並且表現出極其深厚的功底。片中的經典鏡頭,每次當瑪蓮娜走在城中心的路上,仔細觀察周圍人的表情,你會發現,周圍人的表情是各種各樣的,宛如浮世繪般精彩,男人嫉妒可以靠近她的男人,女人嫉妒她的美麗,有人表示出鄙夷,有人表示敬意。所有的情緒交雜在一起,然後隨著她的離開,一切瞬間恢復正常。這一點是導演對社會底蘊的挖掘與表現。

同時,巧妙運用周圍的人來反映她的美麗,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跟人之間的審美是存在巨大差異的,而能讓差異統一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口碑,有口皆碑,如果百人爭傳,眾人稱讚,那這個人就一定是真正的美人。於是,她的美麗就變成了像引發特洛伊戰爭的海倫一樣,可以讓人失態、讓人為之瘋狂。正是這些人促成了受眾對瑪蓮娜美麗的審美統一。一般來講,大眾的審美在對於一些非常見的事物上,是有一定的心理過程的,總結提煉,一般為:發現——產生情緒——適應——產生最終判斷——做出回饋、反映。這個心理過程,在這部電影裡體現的非常確切,瑪蓮娜的問題就出在「適應」這一環節里,我一直認為,大眾的審美能力同聽力、視力等一樣都是有範圍的。如果太醜,那就只能稱之為審丑,但是如果過於美,超出了可以審美的範圍,那就會對人性中產生扭曲的效果。瑪蓮娜的美麗便是如此,對於他們來講,實在太過於耀眼了,像一道強光刺痛了他們的眼睛,於是,她們憤怒了。她們開始給她很多阻撓和苦頭,她們認為這樣的苦頭,可以揉出她們眼裡的那顆沙子,然而,她卻妥協了,只是,是向男人的世界妥協。她徹徹底底讓她的美麗變成了她們終身所不能擁有的工具,讓自己的美麗變得如此明目張胆,充滿著墮落的美感。

所有的女人都在心理覺得自己失敗了,可戰爭在繼續,她們無法抵抗她所依偎著的戰爭與士兵們,但是,他們的嫉妒、怒氣在與日俱增,嫉妒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因為他是人性扭曲的產物,於是,在戰爭結束後,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她被脫光了衣服,剪掉了頭髮,被拳打腳踢,她被吞噬了,被人性的嫉妒所吞噬與毀滅,她們要毀掉的不是她的人生,而是她的美麗,看到瑪蓮娜逃離,她們多年的眼疾便不治自愈了,片中自始至終不曾有瑪蓮娜的心理活動描寫,但是在這一段落中,她終於朝周圍發出了大吼,這時候出現了兩個主觀鏡頭,一面是女人們,一面是那些曾經崇拜她的男人們。瑪蓮娜是在向吃人的社會咆哮。這是它多年來所積攢的所有恥辱、無奈、憤怒唯一一次的爆發。

這讓我突然想到審美的另一個極端,引發特洛伊戰爭的海倫,她進入特洛伊國會時,有這樣的描寫:所有人都被那一束光震驚了,國會大臣們紛紛起立,還有人竟然摘下了帽子,向她致敬。同樣是傾城絕色,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此可見,審美的差異總是跟大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相聯繫的。

片中末尾,多年後,她隨夫回來,走過人們的視線,走回自己的家,走向菜市場,人們發現她似乎沒有以前那麼美了,人也老了,胖了,於是,人們接受了她,確切的講,人性的醜惡最終放過了她。的確,她不再閃耀了,正如律師所說的:她犯的罪就在於她太美!

片中的男性視角:

片中自始至終其實都是以小男孩為線索進行的,在開篇,視角上就構成了一種仰視,這裡應含有向女性致敬的意味。小男孩維利圖剛

是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因為跟隨玩伴,得識並愛上了美麗動人的美蓮娜,這份暗戀本身就是一個動人的傳說了,從那以後,他整天以追隨著她走過大街小巷,去她家偷窺她為快樂,十三歲,是不懂得抗拒誘惑的年紀,他總認為,只要自己長大就好了,於是,他開始想要加速自己的成長,尤其是,看到她非議,忍受飢餓。他更加迫切的想要長大,長成能夠為他擔當的男人,他開始固執的不願穿短褲,固執的想要擺脫所有孩子氣的標誌。這是本片的清新之處,然而最終,小男孩的「初戀」還是被毀了。被人性與戰爭毀了。

片中最後維利圖剛將那個碟片扔進了大海,也是將自己的初戀扔進海里,這是成人禮式的一個片段,他終於放棄了過去的暗戀,真正的

長大了。

其實,小男孩的視角在某些層面上,也代表著受眾的視角,我們和他一樣,都只能隔著什麼去憐憫她,同情她,但我們什麼都不能改變。我們都可以將她作為夢中情人,幻想對象,但最終她也只屬於西西裡的某個傳說。

深化的反戰主題

大的時代環境中,總是有人需要犧牲,戰爭對人性產生異化,,是這部電影深層次上所反映的,無論戰爭離你有多遠,你離政治有多遠,只要它存在,它就會潛移默化的滲入你的生活,戰爭帶走了瑪琳娜的丈夫,改寫了她一生,戰爭摧毀了維利圖剛的初戀,也影響了他的一生。試想,如果沒有戰爭,瑪琳娜的命運會不會不被改寫?維利圖剛能不能不以如此殘酷的方式,結束自己的年少悸動!答案是不得而知的。

構圖與結構

影片在構圖時,多用開放式構圖,在表現維利圖剛偷窺的主觀鏡頭中,則多次從門、窗等處框架構圖,從而表現男孩暗戀、偷窺的心理活動。

在鏡頭上,導演充分發揮燈光,巴洛克式建築等效果、景緻,對瑪蓮娜的形象進行了完美的塑造,鏡頭往往是飽滿的色調與光影的完美體現。鏡頭充滿了表現的張力,撩動著觀眾的想像。尤其是瑪蓮娜跳舞的片段中,明暗光影對人物整體形成了很強的塑造力。就像大家常說的,莫妮卡在《西西里》的每一個畫面都可以作為她的個人寫真!

以上便是我對《西西裡的美麗傳說》的淺層分析,我一直認為,瑪蓮娜就是二戰槍炮中的嬌艷玫瑰,可槍炮與玫瑰的關係,或許只有瑪蓮娜自己明白,它或許為你而戰,但也可以傷你於無形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