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鐵蒼穹--Iron Sky

钢铁苍穹/铁幕苍穹(港)/纳粹月球军(台)

5.9 / 96,575人    93分鐘

導演: 提莫沃倫索拉
編劇: 提莫沃倫索拉
演員: 茱莉亞迭澤 克里斯多夫科比 高茲奧圖 烏多基爾 佩塔賽金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似乎又

2011-09-16 15:37:59

《鋼鐵蒼穹》的隱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天突然在網上看到這段電影《鋼鐵蒼穹》(Iron Sky)的宣傳片。還未作太多思考,便下意識地嗅到,這很可能將是繼《2012》《阿凡達》(Avatar)和《全面啟動》(Inception)之後又一部引發全球熱議的影片。雖然其上映時間為明年,一番搜索後發現,關於它的介紹和討論早已不絕於各大網站。於是決定立即撰下此文,以記聯想。

        《鋼鐵蒼穹》被定義為一部「科幻黑色幽默」片,這個提法頗有趣味。科幻乃科幻,黑色幽默為黑色幽默,這兩個概念的並置似乎極為罕見。可此片的題材絕不會令人陌生,特別對於歷史迷和軍事迷來說。影片的背景設定於1945年二戰尾聲,也就是納粹德國即將覆滅之時。第三帝國決定將一批精銳兵團送往月球的背面建立基地,出發的地點為設在南極的納粹發射場。而他們經過70多年的潛心準備後,將於2018年重返地球,進行復仇。

        你也許會說,復仇的故事我們實在聽過太多,不足為奇。的確,人與人,人與神,甚至人與外星人之間的廝殺和復仇都早被小說和電影表現過了。可《鋼鐵蒼穹》的妙處在於,它設定的這個對象納粹,來自外星,但他們本是地球人;或者反過來說,他們與我們是同類,卻偏偏住在地太空間。這樣微妙的關係,似乎比人與外星人之間的清晰對照來得更震撼,更可怖。他們到底是敵人還是自己人?這個在一般科幻電影裡再基礎不過的問題,在這裡卻似乎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一部好的科幻電影,通常靠的是嚴密的邏輯構架,充滿想像的故事情節,以及對未來命運的冷靜思考。《鋼鐵蒼穹》並不例外。歷史迷和軍事迷們大概都清楚,關於納粹並未滅亡的傳言從來都非空穴來風。現在有大量資料暗示,第三帝國並未在二戰中徹底滅亡,其政府和殘留部隊在柏林被攻陷前,已撤往海外的秘密基地,可能包括北極和南極。撤退的方式主要通過潛艇和飛碟。至於他們是否有能力到達月球,則另當別論。

        納粹德國的潛艇和「狼群」戰術眾所皆知,司令官鄧尼茨(Karl Dönitz)更是赫赫有名。可他們怎麼會有飛碟呢?數年前的一期《飛碟探索》雜誌曾詳盡介紹過第三帝國研究和發展飛碟的沿革,同時猜測,二戰以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不明飛行物(UFO)實際上均來自納粹,而非外太空。據說有人曾在南極觀察到巨大的發光圓盤竄出水面,這被許多人認為是納粹的飛碟。另外,近年來頻繁出沒的不明潛水物(USO)也被指與令人生畏的納粹潛艇有關。美、蘇(俄)兩國海軍編隊就曾多次聲稱目擊過不明潛水物,且其速度與潛深程度都達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關於目擊納粹飛碟的報告由來已久。根據《飛碟探索》的介紹,二戰末期,許多前去轟炸德國主要工業城市(如法蘭克福和德勒斯登)的盟軍飛行員,都聲稱見過不明圓盤狀物體,甚至有人對這些物體發起過攻擊。但幾乎所有目擊過此類飛行物的飛行員都指出,它們從未進行過還擊,只是靜靜地懸停在遠處,然後以極快的速度爬升,瞬間消失。這些會是納粹德國的最新秘密武器嗎?

        納粹德國設計並建造飛碟的證據確鑿。根據現在西方研究界掌握的資料,第三帝國的第一型碟狀飛行器誕生於1934年,名叫RFC-1。而他們對此類飛行物的研究,據說從1920年代納粹黨建立之初便開始。1945年之前,德國具信一共研發過五個型號的碟狀飛行器,其中最先進、最有名的當屬「別隆采圓盤」。1930年代末,德國成立了所謂的「爆破手實驗室-13」,主要負責秘密飛行器的研究。後來,實驗室的規模不斷擴大,逐漸網羅了一批第三帝國最優秀的人才,參與「別隆采圓盤」的項目,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奧地利發明家維克托•舒伯格(Viktor Schauberger)。舒伯格設計出了一種極為先進的「無煙無焰發動機」。據說這種發動機在工作時,只需要水和空氣,通過「爆炸」的原理產生能量,為飛行器提供動力。在1945年的試驗中,「別隆采圓盤」在短短3分鐘之內爬升到了15000麥克空,並能以2200千米/小時的高速進行巡航,甚至連直角轉彎它都能輕易完成。可惜「別隆采圓盤」還未來得及批量生產,就被下令銷毀。二戰之後,美國曾試圖以高價買下「無煙無焰發動機」的專利,可是被舒伯格拒絕。因此,這個神秘技術至今也無法被完全了解。
                
        除了碟狀飛行物,德國在軍事上的奇創還包括超遠程大炮、飛彈、噴氣式戰鬥機和飛艇等等。享譽全球的克虜伯兵工廠就是德國軍工的代表,其又以製造大炮最出名。當年天津大沽口炮台裝備的就是清一色克虜伯大炮。一戰期間,克虜伯工廠為德軍生產了著名的「巴黎大炮」,這種炮口徑210毫米,管身竟長達34米,射程更是超過130公里。雖然這種大炮極難運輸,也極易報廢,就如卓別林的影片《大兵日記》(Shoulder Arms)里那門響兩聲就罷工的「笨傢伙」一樣,但德國一戰時的火炮就能達到如此射程,可見其鋼鐵冶煉水平之高。相較之下,令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衣阿華」級戰艦的主炮射程僅是40公里,只能為登陸作戰提供掩護。二戰期間,克虜伯工廠吸取「巴黎大炮」的經驗,為納粹製造出了威力更猛的多拉大炮。此炮除了管身長度和射程遜於前者外,其他參數都達到了世界之最(譬如炮管口徑就增加到不可思議的800毫米)。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家伊拉克公司妄圖超越德國,製造出能打到月球的超級大炮。可消息敗露,公司老闆在布魯塞爾被美國特工暗殺,超級大炮也隨之胎死腹中。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美國人不叫停,月球上的納粹也一定不會坐視不管的,不是嗎?

        納粹德國率先製造出可以用於實戰的飛彈。雖然當時的V-1飛彈在構造和性能上跟當代的飛彈相差甚遠,其外觀也更像飛機,但不可否認的是,V-1飛彈是現代飛彈的鼻祖。不列顛空戰之後,德國空軍損失慘重,戰爭的局勢也逐步被盟軍扭轉。進入1944年以後,德軍只好大量使用陸基V-1飛彈對法國和英國進行「戰斧式」的威懾攻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社會恐慌。除此之外,德國的噴氣式戰鬥機也逐步開始投入使用,雖然最初設計的幾款機型性能欠佳,例如「彗星式」的續航能力總共只有十分鐘,幾乎無法參加實戰。但畢竟德國在二戰期間就擁有了真正的噴氣式戰鬥機,同類型的蘇軍米格15和美軍F-104(綽號「黑寡婦」)都是在朝鮮戰場才嶄露頭角。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似乎特別鍾情於飛艇的研究和運用——齊柏林飛艇堪稱一代傳奇。這對於現在的我們,似乎很難理解。可想當年,飛艇曾是最令人羨慕的旅行方式,號稱比郵輪更方便、更快捷。1930年落成的紐約帝國大廈還專門在86層屋頂加裝了一個高61米的飛艇碇泊塔,設想讓從歐洲乘飛艇而來的乘客直接從屋頂下艇,抵達新大陸,而海關正設在帝國大廈頂樓。這是個多麼大膽和浪漫的想法!可惜1936年「興登堡」號的墜毀改變了一切,飛艇被德國逐漸打入冷宮,帝國大廈上那個碇泊塔,也因為事故和不便,最終被拆除了。飛艇的時代就此終結。
          
        關於第三帝國還存在的傳聞(不管在南北極或是月球),除了和這些超越時代的科技不無關係,還同當時納粹高層的一些指示密切相關。早在1938年,納粹就組織過南極探險,還宣稱北極是第三帝國的領土。此後,希特勒還專門指派過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去開闢經由北冰洋通往日本的「北方航線」。這比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探索北冰洋早了將近20年,比如今環北冰洋五國爭奪北極資源更是早了70年。另外,納粹還被懷疑通過核潛艇,秘密向日本轉移高純度濃縮鈾,以幫助日本完成原子彈的製造。當時的德國潛艇確實能做到長時間潛航,數月不浮出水面。

        很多人由此發覺,納粹德國之所以能研發出如此超越同代的武器,也許並不只說明其工業化水平高,人才優秀。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走的是一條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科學之路——我們所謂的科學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小兒科;而他們的科學在我們看來,也許是所謂的「偽科學」或者「黑科學」。雖說勢力有正邪,戰爭有勝負,但科學應該是無邊界的。我們承認納粹在技術方面的超時代性,卻從不肯定任何一位納粹科學家的貢獻。這從某種程度上就說明,兩者擁有完全不同的科學系統,也互不承認。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假使二戰的結果同史實相反,人類的科學將朝何處發展?我們的生活又會是怎一個樣子?

        《鋼鐵蒼穹》給我們拋出的正是這個假設:如果是軸心國取得二戰勝利,靠他們的科學系統,我們有可能避免如今的氣候異常、環境惡化、糧食緊缺、資源枯竭等問題嗎?我們願意相信納粹還存在,而且不斷試圖證明這種存在,這何嘗不是我們由於不滿於現實,而刻意製造出的一種投射呢?人的僥倖與遐想,同現實中面對的疑惑與困境在此相互交織、碰撞,構成對人類歷史和命運最深邃的隱喻。而本片的「黑色幽默」也就在於此——借未來諷時下,借想像諷現實。

        從另一個角度,如果這種遐想完全泡湯,納粹當真如影片中那樣從月球背面殺過來,我們該怎麼辦?這就回到了之前提出過的那個問題:他們是敵人還是自己人?作為納粹,他們是異類;而作為人,他們則是同類。因此,他們到底應該首先被看作納粹還是人類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