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挪威的森林/挪威森林/Noruweinomori

6.3 / 12,501人    133分鐘

導演: 陳英雄
演員: 松山研一 菊地凜子 水原希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藍文青

2011-09-18 01:25:40

書里影外的《挪威的森林》


站在上海影城門口的時候,看見拉在大門口的橫幅是「日本愛情電影《挪威的森林》9月16日公演」,我在門口說,幹麼不打「村上春樹」的招牌出來呢?

然後,看見海報跟台灣香港一樣,便覺得實在有點不敢恭維國內的宣傳水平了。想著,其實可以用日本本版的海報的。也還不錯的,是渡邊和直子。

但,看電影的時候,則覺得那條橫幅打得實在準確了,這片子給越南導演——陳英雄導成了一部愛情片。

記得當年讀這本村上春樹最著名也是我讀過的他的唯一的書之時,我覺得這是另外一種版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然而,在電影院裡,《挪威的森林》儼然就是愛情片。

電影不再告訴你,因為木月的死亡,因為直子的死亡,因為綠子父親的死亡,等等一串死亡之後,渡邊,或者說村上春樹的在他自己也隱射為「私人小說」裡的化身,在生死之間的種種認識,書是說人的生與死,說珍惜,說愛護,等等更為深邃人類情感的書,它的「著名」並不在於它的愛情,而在於這些思想,可惜,電影只說了愛情,或者因為大刀闊斧的cut,連電影音樂也不夠連貫的cut,讓這片子,只剩下了支離破碎的愛情故事。

記得前年,跟朋友開玩笑說——愛情才是永恆的主題,因為它永遠都有市場。朋友笑著反駁,大家一樂,但現在,村上春樹的那些背景描寫裡的日本六十年代不見了,成為放在任何年輕時代都存在的愛情的糾結,不能說愛情里沒有深邃的思想,卻不能將原著里所具有的思想給抹殺了。

再回到我個人認為村上春樹所呼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改編成的電影《布拉格之戀》卻顯得更為生動得多。或許因為米蘭·昆德拉所寫的蘇聯入侵捷克更容易表述?或許因為村上春樹所描寫的那些心理更難以表達?那麼《入殮師》不是表達生死很清晰嗎?

日本文人,特別是日本作家,對於生與死,對於美與醜,對於很多情感的極端都有他們非常獨到的描述,就像谷崎潤一郎自己所寫的——《惡魔》中佐伯舔戀人的手帕,就是一例:「……這是鼻涕的味兒,舔起來有點熏人的腥味,舌尖上只留下淡淡的鹹味兒。然而,他卻發現了一件非常刺激的、近乎豈有此理的趣事。在人類快樂世界的背面,竟潛藏著如此隱秘的、奇妙的樂園。」 同樣,村上春樹描述在《挪威的森林》裡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傷口,他們都在這傷口面前表現得侷促不安和手足無措,其實,這是作家在表述現代的文化對於人類的自然屬性的一種破壞而已。

而在電影中,這段成為一種比較怪異的表述——渡邊對自己手掌上的傷口的嗅顯得非常的自虐。渡邊疼嗎?渡邊愛誰?誰愛渡邊?是直子因為無法擺脫木月之死而選擇渡邊,還是綠子為了自己的孤單而選擇渡邊?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所提到的那些搖滾樂,在影片中支離破碎地出現,讓我疑惑,是國內cut掉了,還是陳英雄自己就沒打算弄完整?

「村上體」的文字可以被單獨看做一段美麗的小景,影片除了有一些美景之外,「村上體」無處可循,或許,是我要求更高了吧。

看過評論說,喜歡村上的很多粉絲是女性,電影院裡,看見後面有一個女子孤獨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獨自來看這片子,不覺得有些傷感,好在,實際上電影院裡男女比例相差並不太大的。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05719532&BlogID=150117&PostID=35551740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