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常人

2011-09-19 06:36:06

辛酸的造琴偉業


《鋼的琴》:辛酸的造琴偉業

    故事發生的年代,是上世紀90年代前後吧,東北某工業城市鋼廠下崗工人陳桂林,拉了一幫哥們組了個樂隊,在婚喪或開業典禮時為人吹拉彈唱,以此謀生,他的妻子,老早跟人跑了,衣著光鮮地回來時,鬧離婚,爭奪女兒的撫養權,要把小元帶走。小元喜歡彈琴,陳桂林在女兒身上也傾注了自己未了的音樂夢想,為了讓小元學好琴,陳桂林會給鋼琴老師送點小禮,但不受待見。陳桂林找了一朋友,讓小元深夜溜進琴房去彈琴,但被老師趕走開除。陳桂林於是做了一個木頭琴,除了啪啪啪的聲音,彈不出美妙的琴聲。小元放出話來,父母誰能給她買琴,她就跟誰走,為了留住女兒,陳桂林四處借錢,嚇得一幫窮朋友們都躲他。借不到錢,阿桂林又想出一招,找了一幫兄弟,酒醉飯飽之後,去學校偷琴,被抓個正著。在萬般無奈之下,陳桂林在鋼廠圖書館裡借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鋼琴原理書,於是,想造一架琴給女兒。

    一架琴,有8000多個零件,這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但陳桂林卻又拉了一幫兄弟幹起來了,兄弟們都是鋼廠的下崗職工,在技術上各懷絕技,大家在一個廢棄的車間裡像模像樣地開工,趕在開庭前把琴造好。造琴是很順利的,但人是不面的:有一哥們的女兒被人搞大了肚子,大夥兒一塊去圍追堵截那個小青年;陳桂林的父親也離世了;象徵著鋼廠標誌的兩個大煙囪要被炸掉,大夥兒出於懷舊情結想要保留,但想盡辦法還是沒能留下;其中一個哥們琦哥因為銷髒罪被警察帶走了,他在臨走前堅持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陳桂林的一個相好的女人婌嫻(秦海璐飾)被另一個哥們勾引掉了,雖然最後還是回來了;琴快造好了,陳桂林也明白了一個最終的結局:哪怕是琴造好了,女兒也是留不住的。

    這是一個辛酸的,一波三折的造琴偉業,大夥兒都明白。

    艱難的生活,頹廢的工業舊城,破敗的生活場景,冷灰色調里按常理唱出的應該是悲歌,但電影卻呈現出輕喜劇黑幽默風格,角色間的相互貧嘴,令人想起東北小品來,而不時迸出的懷舊歌曲,如《張三的歌》、《三套車》之類,亦給人溫馨感,而突然、橫空出現的華衣舞蹈,讓人啼笑皆非。而大夥兒為了讓陳桂林實現夢想,卯足了勁造琴的場景,也讓人不勝唏噓,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儘管,電影沒有在這方面煽情,卻分明能感受得到。

    這樣的題材,加上演員們成功的表演,應該很討人喜歡才是,可是,票房並不好。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略略歸納如下: 首先,宣傳不太好。這是一部低成本電影,電影預算僅五百萬而已,拍攝時經費已經捉襟見肘了,在後期宣傳時,就沒有太多的餘力了。儘管有爆出片名《鋼琴》和《鋼的琴》之爭,但只是小花絮,引不起受注的注意。海報製作也不咋的,一看就吸引不了大家的興趣,要知道,如今能買幾十元一張的票走進影院的人,不太會喜歡這樣風格的海報。其次,電影場景發生在東北,主要演員也大多是東北人吧,且知名度不大,南方市場不太吃這一套。其實,之前也有一部東北題材的電影《跟蹤孔令學》,票房要好一些,我覺得片名是一個原因,另外,主演的知名度也是一個原因。然後,片長也是一個原因。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有些拖沓了,一場無關緊要的唱卡拉OK的戲,一首歌可以給到一分多鐘的鏡頭,可見有多拖拉,片長107分鐘,剪至90分鐘足矣,也方便院線排片。最後一點,小成本的電影,就不要搞那麼高的票價,把票價拉低一點,說不定會有更高的收入。

    也許,我的分析只是泛泛之談,我只是想表達一下我的觀點而已。這是今年唯一一部感動了我的電影,雖然,各方面,和我看過的大製作電影相比,這部電影顯得毛糙,但感動是無關乎衣服是否華麗包裝是否精良或其他表面的東西,我在影片的戲噱中,默默地感受到了沒有說出口的父愛,和哥們義氣,這些內心深處的東西,已經打動了我,感動了我,夠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