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托斯卡納的風

2011-09-21 07:44:16

《鋼的琴》是部好電影


《鋼的琴》是部好電影

《鋼的琴》已經看了好幾天了,那得說點什麼吧,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可是我水平實在有限,一篇文章對我來說難寫的部份大概有四:標題、開頭、內容和結尾。反倒是公廁牆上的塗鴉「小平是個好同志」點醒了我,乾脆就叫「《鋼的琴》是部好電影」得了,不光有了標題,還有了開頭。
所以,《鋼的琴》是部好電影。
這個事情告訴我兩個道理,第一個是毛主席時刻在教導我們這句話不一定是錯的;第二就是靈感大多來源於廁所。
        故事背影是90年代初,陳桂林下崗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吹拉彈唱於婚喪嫁娶、店舖開業的營生之中,勉強維持生活。老婆不甘於這樣的生活而離家出走。轉投坑蒙拐騙的假藥商人。陳桂林深感自己生之不易,發揚「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資本主義精神,發誓一定要把女兒小元培養成一個鋼琴家。插一句題外話,幸好我不是這麼個陳桂森,不然別說鋼琴了,說不定連午飯錢都拿去打牌了,Here it is ,」陳桂林是個好父親」。
        陳桂林因女兒的鋼琴大業屢受打擊,拉女兒到學校琴房練琴,被趕了出來;拿木板兒畫琴而撫,掩耳彈琴,不光糊弄不了女兒也糊弄不了自己的良心;他借錢買琴他入室偷琴,最後的最後,他得到了一本來自前蘇聯的名著,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本書就是《鋼琴是怎樣煉成的》,於是他決定,自己造鋼琴!
看到這裡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幸好元元喜歡的只是鋼琴。如果元喜歡汽車,陳桂林說不定就製造汽車了;如果元元喜歡的是原子彈,陳桂林說不定就成了錢三強了;如果元元喜歡毛主席,陳桂林說不定就發明複製技術了;如果……
        千萬不要亂喜歡啊!
        陳桂林造鋼琴主要是為了能留住女兒,但奇怪又不奇怪的是,影片中陳桂林與元元幾乎沒有什麼交流,少有的幾次交流中還有一次是家庭暴力,但恰恰是沒有交流的父女之情,才是正常的中國式父親與女兒的感情,更何況,劇本又不是瓊瑤阿姨主筆,還能指望一個大男人哭的梨花帶雨?
作為一部面向中國當下觀眾的電影,中國人無論所處的社會階層、家庭收入的差異,幾乎都活得欠缺尊嚴、神經兮兮、充滿傷痕。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其實也正是大多數國人面對身邊環境時所採取的價值觀態度,這一點從各種網路段子中可見一斑,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民群眾是最操蛋的。
電影裡多多少少的細節反應了中國底層社會的文化特徵。陳桂林找其姐借錢,先提點豬肉去拜一下場子,拉別人入伙,非得有意無意的扯幾句其它的,炸煙囪的時候,香菸發了一圈兒,總歸就是要拐彎抹角,就是不能開門見山。這一點彼得•海斯勒在其《尋路中國》一書描繪的淋漓盡致,陳桂林和魏子淇本質上是一類人。
就風格來說,《鋼的琴》就像上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野山雞,或者說像是巴基斯坦迎面開來的大卡車。一開始,各種讓人忍俊不禁的對話和典型的東北語言方式,會讓人覺得這是趙本山的東北鄉村電影《鄉村愛情》;後來破舊的城市風貌和陳桂林落魄窮酸的形象會讓人覺得這是馮鞏式的電影《心急吃不了臭豆腐》;正當你要為英雄末路的悲壯流淚時,卻發現陳桂林和那一幫落魄兄弟們大踏步的走來,像極了美國武打大片《赤焰戰場》中的英雄人物;當你還未來的及叫好時,主人公們坐著花車,又吹又唱又跳又打,又彷彿印度寶萊塢電影《愛上阿吉•卡勒》。風格上如此的不統一,不知道是導演的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的做了一頭四不像,但影響不大。
至於其它,平移的鏡頭,廢棄的工廠,高亢的「三套車」,這典型的庫斯圖里卡前蘇聯風格,卻不是我能評價得了的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