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生命之树/生命树(港)/永生树(台)

6.8 / 184,209人    139分鐘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泰倫馬力克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西恩潘 潔西卡雀絲坦 瓊安娜葛茵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選凝

2011-09-24 23:42:56

追問生命的金棕櫚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們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這是《生命之樹》向上帝發出的荒涼質問,永無回音。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告訴我們,你那樣虔誠而迷惑、劇痛而無助,你那樣地相信他,但在你最需要他時,他卻永遠缺席———上帝,你在哪裡?

    一部在這樣的質詢下展開的影片,自然帶有其原生的強烈困惑。摘獲2011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生命之樹》,不可以用傳統敘事片的脈絡去審視理解———雖然它的確講了一個在生命中迷失求索的故事:一個男孩,來到世間,他從零開始感受;感受年輕父母為新生命到來的由衷歡愉,感受嬉戲無憂的童年迅速過渡為充滿迷惑與衝撞的少年光景,感受「嚴父」與「慈母」傳遞給他的兩種截然相悖的價值觀。一日復一日,他感受著,成長著。

    但世間真相無非病痛、不幸與死亡。當他長成男人時,面對愈加困頓無解的現實,唯有追溯本源,去發現生命中的每一寸細微愛意。因為「治癒一切痛苦的方法唯有愛,沒有愛,生命就會頃刻消逝」。

    在這部看似以「約伯」式的、極致堅忍的心智去詢喚上帝的影片中,「上帝之愛」卻並不存在。泰倫斯·馬力克運用了一種虔誠至極的方式,去揭破上帝「永恆的缺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自然演化,在他的影像中,被展現為一種恢弘的、科普意義上的探根求源。

    沒有《創世紀》中「神造萬物」的宿命信仰,《生命之樹》里萬事萬物從無至有的孕育遷徙,都是絕對理性的科學奇蹟。星雲星系的演變,是色彩絢美的光譜;光譜一次又一次地分裂,誕生了地球最初的史前生物。而新生兒的生命,更非由「上帝」賜予,而是生命細胞化為胚胎、逐漸培育出血與骨。這是「人」自孩提時代起便對浩瀚宇宙所展開的敬畏遐想,正如無數科教資料片中曾還原出的壯麗圖景,生命的傳承接續,是可被闡釋更可以面對的。眾生遵從的是自然進化規律,而非神諭。

    因而該片的「反宗教」態度其實旗幟鮮明,儘管它自始至終是以對上帝看似虔誠的逡巡探測而展開。

    在一種極度「宗教性」的詩意氛圍中,那些低微呢喃聲中的茫然,卻令我們內心冰冷———上帝並未「帶來光」,而是置「人」於所有傷痛、困惑、憤怒、迷失的時刻於不顧。在生死無解這一巨大矛盾所帶來的震動下,「人」終於明白,能支撐生命「見到光」的力量,是雨露閃電過後對大自然的清新發現,是血緣羈絆下「愛」與「被愛」的本能,更是內心深處那些感銘逾恆的美好回憶。

    眾生投向宗教,是渴望求得命運的指引。但「約伯」困惑於死亡不可解時,上帝的回答卻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如果用科學而唯物的立場去審視,這樣的回答本身便脆弱萬分。因而馬力克告訴我們,能夠給予我們答案的,唯有自身,唯有以自己的軀體與精神,去感知、認識、接納自然。在這個意義上而言,他絕非一位宗教信徒———儘管他電影中絕美的影像語言,早已令我們成為他的信徒。 【南方都市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