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91,734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3.1415926

2011-09-28 20:49:33

精神電影分析——小談《禁閉島》


什麼是精神分析學電影?主題是精神分析範疇的,敘事是精神分析風格彰顯的,結構是精神文明特點的。現在我想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試著解釋下經典的大家都看過的《禁閉島》。

中國古代畫家說最好畫的是鬼神,因為沒人見過,最難畫是人,因為大家都熟悉的。到畢卡索,反而是人也好畫了,因為在他眼裡,人的變形是多種的,甚至說變形的五官、別樣的美感成就了他的盛名。我試試談談我知道的禁閉島,大家都看過禁閉島。姑且一試,權博一笑。

老師是讓用精神分析學觀點來審視相關電影的,那麼什麼是電影精神分析學?對此課本上介紹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拉康鏡像理論。正所謂「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見千般恨未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無論是用什麼電影美學的眼光審視,電影就是電影,是敘事風格的電影,是表達故事,代入受眾、震撼心靈的電影,是演技詮釋生活的電影,是藝術的電影,

我們來看禁閉島的內容。二戰後,某經歷二戰的法警奉命調查精神病犯人的離奇失蹤。而後牽涉出一系列事件。

禁閉島的敘事風格,禁閉島的敘事風格是新奇獨特的,剛開始交代主角身份的不是萬能上帝,是大家自己理解的。敘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好萊塢經典敘事風格到最後卻借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突然轉身大變臉,變成雙線可能。「我所見到的未必是真的,堅持我所見到的就是像萊奧堅持自己是正確的一樣。」

剛開始的以警察身份介入禁閉島的調查,並且新搭檔,有恐水症的心理壓力。警察其實本身就是個很好的職業,在大眾心理上不容易輕易被猜測否定的正義角色。

到達這個「禁閉島」後,壓抑的氣氛渲染,帶腳銬的罪犯,安逸的神色,表情古怪的獄警神色,用光陰險、長相狡詐的醫生。一系列電影元素的碰撞,整體氣氛的渲染,很有好萊塢經典式氛圍鋪墊風格。

對於電影的氣氛渲染,「心理防禦」的暗示,幻境幻覺的暗示,我想到了希區柯克的懸念特色,希區柯克說不要1分鐘的激情,要的是1小時的壓抑。讓觀眾著急、思考和代入。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常有一個無所不知的神的視角,知道了座子下面安了炸彈,知道誰是帶著面具的壞人。而弗洛伊德的手段在電影中的體現更為乾脆,直接把無所不知的神之視角抹去了,把自我這個座標都敲的粉碎。我們一直在猜想事實的真相,誰是67號,誰是殺害妻子的兇手,周圍的一切不可思議事件是怎麼回事?我們一直在被引導猜想,被引導猜想出導演要的答案。

猜想,當一切不可思議事件發生時,當自我認知與大眾堅持發生矛盾時,大家或者是陷入陰謀論,或者是反思自己的認知是否準確。世界是虛假的,還是我們本身是錯誤的?

尋找的事實真相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為了保證本我的平衡而隱藏起來的真相嗎?殺害主角妻子的兇手就是主角自己,主角本身就是「病人」,一切都是「善意」的心理自我防禦。不是尋找,而是隱藏。

電影是很深邃的高智商電影——我是說導演就是這麼定位的。裡面討論了一些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話題。

二戰,人的意義在二戰里沒有任何尊嚴可言。

人道,人道尊嚴是最後的遮羞布,是自我安慰的安全感。

安全感,安全感是自我的座標,是自我感知世界一切的前提條件。

自我 ,到最後其實連自我也不能被信任。

我曾經以為《羅拉快跑》就是薩特「偶然性」哲學的電影版,也以為《禁閉島》就是弗洛伊德無意識的電影形式闡釋。倒不是說導演就是本著這麼個態度做的,而是說這個學說在導演作品中確實體現了。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和夢都是源於現實中不能完成的慾望。電影和夢是極為相似的,夢的轉移是慾望和道義的折衷,是慾望在道義、理智審查制度下的內在的自衛。

其實,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學說可以導出一種不可知論來,我們不能認識完整的客觀的世界,因為我們的意識本身就是世界植入的——就像拉康所說的鏡像理論,早在嬰兒期你就把自己弄丟了。麥茨說哥看的不是電影,是寂寞,每一次的審視電影就是,自戀、窺視、戀物的自我校對。所謂「找自己」。

那麼理論遷至《禁閉島》,觀眾對自我視點的相信、懷疑、到自我校對的找自己,不正是《禁閉島》賺的讚譽的原因嗎?

嗯、用理論套說藝術,不說大家可能都明白,說了卻往往越說越糊塗,筆力不足,就此擱筆吧。

影片作業、磚頭適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