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晚春--Late Spring (Banshun)

晚春/Banshun/LateSpring

8.2 / 19,489人    108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小津安二郎 野田高梧
演員: 笠智眾 原節子 月丘夢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全都是風

2011-10-02 05:16:55

【轉載】電影《晚春》中的日本傳統文化鏡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者:張文靜
電影文學 2010年第22期

小津安二郎(1903--1963)是日本比較著名的電影導演,他導演的電影作品以1945年為界線,可以分為戰前和戰後兩大部份。戰前的作品,一部份是著重表現窄街陋巷裡平民百姓的溫暖人情;另一部份是表現在社會結構的變化下被扭曲了的人。戰後小津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思考,正如日本的影評所說,小津的電影開始聚焦於傳統的人與人之間關係在現代社會裡的走向,探討在新的人與人的關係下人們的冷淡、寂寞和無奈。2003年,小津誕辰100年,逝世40週年,日本文藝界對小津的電影作品做了一次系列回顧,高度評價了他的藝術成就。
  小津安二郎戰後拍攝的作品,其中最早的代表作是《東京物語》(1953),作品中幾乎有j分之一的畫面就是「平凡的日常」L「。作者通過這些「平凡的日常」展開了作者的重要主題——El本戰後社會文化中的「家」的位置以及「家族」的傳統與變化。在電影《東京物語》之前,小津曾導演了電影《晚春》(1949),《宗方姊妹》(1950),《麥秋》(1951),此後還導演了《茶泡飯的味道》(1952),逐步奠定了以捕寫「平凡的日常」來敘事的作風。因此,有的日本評論家稱小津的電影是「小市民映畫」,是「家庭連續劇」l「。
  電影《晚春》講述的是只有父女二人的家庭變化的故事。大學教授周吉的妻子已故,女兒為了照顧父親的日常生活一直沒有考慮結婚。父親希望年近28歲的女兒能早日出嫁,勸說女兒去相親;而女JL貝t]擔心一旦自己出嫁離開父親,不會洗衣做飯的父親沒有人照顧會難以生活。於是父親只好謊稱自己也許準備續絃,女兒終於答應了去相親。女兒結婚前,父女倆一起去京都旅行,女兒說希望能夠永遠和父親在一起,父親勸說女兒應該走向新的生活。女兒的結婚,意味著一個新家庭的生活開始,同時也是女兒原來所在的家庭的一次分解。電影裡的父親看著穿上了新娘衣裝的女兒,眼神裡有幸福,也有一絲幸福以外的失落。婚禮結束後,父親周吉一個人回到家裡,笨拙的手慢慢地削起了蘋果,電影最後的這個鏡頭,象徵著父親開始了晚年孤獨的生活。
  電影《晚春》雖然是一部描寫父女二人的家庭物語,但是在畫面上,卻有許多著重表現日本傳統建築、傳統文化以及傳統藝術的鏡頭。例如嫌倉的圓覺寺和寺內的茶會、縑倉的長谷大佛、染井能樂舞台和舞台上表演的能樂曲目《杜若》、京都的古寺清水寺、京都著名的枯山水庭園龍安寺等。這些實排的鏡頭向觀眾展現了日本古代以來的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以及這些文化的象徵。電影中的人物映襯著古寺名剎,這和小津的其他電影作品巾以民居小巷為人物主要背景的特點大不相同:,有的影評說這部電影中的傳統文化鏡頭是小津在日本戰後的混亂時期,對逐漸被忘卻的「日本美」的凝視」:,
  電影的一開始是北縑倉車站的畫面,然後是懷抱圃覺寺與寺院為一體的山,然後是圓覺寺伽藍(這裡應該是實景拍攝,北縑倉車站恰好在圓覺寺山門之前,筆者曾在此下車參觀過圓覺寺)。之後鏡頭轉向了室內——正在準備舉辦茶會的茶室,幾位身著和服的女上端坐在這裡等候茶會的開始。這時,一位年輕美麗的女性靜靜地到來,她就是電影女主人公紀子,紀子先雙手放在榻榻米上伏身向各位女士一一施禮,平身端坐,向同樣來習茶的姑媽秋子悄聲打招呼;然後,幾位女士一同正襟端坐靜觀茶道師傅的點茶。茶室、掛畫、茶器與賞茶人構成了一幅嫻雅從容的廁面,這中間,鏡頭兩次轉向茶室之外的古樸建築。
  縑倉圓覺寺開山於日本弘安五(1282)年,南當時縑倉幕府的第九代執政者北條時宗從中國請來無學祖元禪師創建,是日本佛教史以及文化史上的重要寺院。縑倉時代的佛寺建築和佛教美術都開創了新的風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嫌倉的長谷大佛,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線條明快的木刻像。而圓覺寺寺藏的唐畫宋瓷等國寶也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話題。電影《晚春》的一開始就把鏡頭對準了縑倉古寺,可見導演小津要表現的是什麼了。輕鬆悠長的音樂下,螢幕上展現出一組美麗的鏡頭——古寂的寺院伽藍,嫻美的和服女性,靜心凝神的點茶,幾乎不能讓人相信鏡頭裡竟是日本1949年的景像。無憂論文網 www.wypaper.com
  1949年,是日本戰敗後的第四年,在東京等大城市,還隨處可見炮火的廢墟;市街不整,食品匱乏。當時在民間有一句流行語叫做「剝竹筍的生活」,指一家的主婦為了全家的生計一件一件地賣掉自己的和服用來換糧食的困窘。電影《晚春》裡出現的圓覺寺茶會的場面。在當時應該是中產階級有閒婦女的修身課程,但絕不是後來小律電影裡經常表現的普通人的「平凡的日常」。《晚春》最初一連串的鏡頭向觀眾突出地展示了人們因十幾年來的戰爭而久違了的傳統,祥和的畫面。
  電影《晚春》的主人公,是家住在北縑倉的大學教授。這也許是為了特意要拍攝北縑倉圓覺寺的鏡頭而設計的條件。事實上,圓覺寺不僅僅是日本鎌倉時代的社會、宗教與文化的結晶,同時也是日本近代以來許多文人尋求精神文化家園的所在。文人們或前去訪問,以求一見寺藏之寶。或入寺坐禪,以求精神上安定或昇華。例如思想家鈴木大拙、作家夏目漱石等都與縑倉圓覺寺結緣不淺。小說家芥川龍之介也在筆下寫過圓覺寺和當時的圓覺寺高僧釋宗演的逸事。戰後的川端康成就居住在圓覺寺附近,川I端在小說《舞姬》中也描寫了一位家住北縑倉的教授和女兒的故事。小津安二郎晚年住在縑倉的淨智寺附近1,據說電影《彼岸花》(1958)就是以縑倉的英勝寺境內盛開的彼岸花來命名的,並且電影中也有英勝寺內的實拍鏡頭。可見小津對縑倉古寺的偏愛。而在電影《晚春》裡最先出現在鏡頭上的圓覺寺還是小津安二郎的長眠之地。「1
  影片中和紀子的茶會場面相對應的是父女二人觀看能樂舞台演出的場面,影片中的舞台上演出的是觀世流的能樂曲目《杜若》。雖然僅僅是電影裡的一個場面的演出,能樂演員的名單按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都一一印在了電影的演員表字幕上,可見能樂演員在當時的藝術知名度。電影的鏡頭由舞台到觀眾席再到舞台,畫面來回移動,電影的聲音卻一直是《杜若》的演出伴唱和配樂,奉獻給電影觀眾的能樂聽覺欣賞一直持續了7分鐘。
  日本語中的「杜若」讀音為「KAKITSUBATA」,是一種水生花草,每年初夏開花。能樂舞台上的曲目《杜若》,名字緣於日本古典文學《伊勢物語》第九段《三河的八橋》故事。《伊勢物語》的這段故事講的是一位擅長和歌的某男(一說指歷史上的實在人物在原業平)從京都出發,向東旅行,途中路過名叫三河的地方(現日本愛知縣東部),一行人決定在支流多歧的水沼地「八橋」小憩。此時水沼中杜若花正在盛開,隨行的眾人請男主人公以杜若的花名為緣作一首和歌。於是主人公就以杜若花的花名尉K/TSUBATA五個音節為每一句的開頭音,吟詠了一首絕妙的和歌,讓眾人感嘆不已。
  以《伊勢物語》這段故事中的花名「杜若」為題,能樂舞台的《杜若》表現的是《伊勢物語》若干年之後一位旅行僧人的見聞:有一位旅行的僧人,一路來到了《伊勢物語》主人公曾經以杜若花為題吟詠過和歌的三河,此時恰好也是杜若花盛開的時節,旅行的僧人在賞花的八橋橋畔,偶然遇到了一位鄉女,鄉女向旅行僧講述了從前的在原業平(日本古代著名歌人,一說為《伊勢物語》的主人公,作有和歌《杜若》)與這裡的杜若花結下的緣份。後來鄉女在旅行僧的追問下承認自己就是杜若花的花精。然後花精起舞,舞了一段《伊勢物語》的故事。
  電影《晚春》中能樂舞台演出的拍攝場景是當時著名的「染井能樂舞台」。該舞台最初建於1875年,建於東京的根岸,供露天演出用。後於1919年移建於染井(現東京都豐島區),並把舞台設在了室內,類似於劇場。在電影《晚春》拍攝的1949年,染井能樂舞台由於躲過戰火的焚燒而完整保持了原貌,所已經常有各個流派的能樂演出。(該劇場和舞台已於1965年拆除,解體後的舞台部份捐給了橫濱能樂堂。)電影裡的舞台J二扮演杜若花精的能樂演員是觀世流梅派的傳家人第二代梅若萬太郎。
  在電影《晚春》裡,父親和女兒坐在榻榻米席位的前排,父親手裡拿著劇本,偶爾看上一眼,似乎是要確認台上的唱詞。電影裡看到的舞台,是杜若花精正在起舞的場面。前半場鄉女打扮的演員已經更換了農裝,扮成了王朝時期京都貴族的模樣。花精頭上著冠,戴著假面慢慢起舞,述說古代和歌的濟世功能和藝術至上的神聖。那位旅行僧人坐在舞台伴唱行列的一側,似乎是在傾聽花精的述說。這時,觀看能樂舞台演出的女兒紀子,發現父親曾向遠處觀眾席上的一位女士點了一下頭表示致意,而那位女士就是姑媽要介紹給父親續絃的中年喪偶女性。父親向那位女性點頭致意後又專心觀賞舞台上的演出,可女兒卻再也無心觀賞。沉入了自己的心思。在這個場景里,電影中的人物沒有一句台詞,只有舞台上節奏頓挫的伴鼓聲和低沉抑揚的配唱聲。7分鐘,台上傳統藝術的精妙和台下人物內心的微動都表現得非常自然、細緻。
  能樂是日本的傳統藝術,也是日本的無形文化遺產.能樂舞台的演出,主演者要戴上專用的假面,舞台側面配有樂隊和伴唱。有許多曲目的題材來自於日本的古典文學。電影導演小津似乎是很喜歡能樂舞台上帶的假面。在電影《晚春》裡扮演父親角色的演員笠智眾先生晚年接受採訪時曾回憶說,他在主演小津導演的電影《父在》(1942)時,小津要求他「請按能面來表演,在我的作品裡不需要表情,要無表情」【4J。實際上,能樂舞台的假面有多種,每一種假面都表現了某種劇中角色的任務內心與性格。小津說的「無表情」應該是指不要演員的人為的表情吧。在電影《晚春》裡的能樂舞台上的那一段花精的假面舞.可以說是演出來了假面無表情下的豐富表情。
  電影的後半部是決定出嫁的女兒陪父親去京都旅行的場景,鏡頭裡出現了著名的古都文化景觀——京都東山的清水寺,寺內懸建在崖上的木結構佛堂(俗稱「清水寺舞台」)、龍安寺砂石造型的枯山水的庭園。這兩處可以說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建築。清水寺是日本古代的名寺,好多古典文學作品裡都出現過清水寺的名字。該寺的佛殿最初建於公元798年,後發展為寺院建築群;龍安寺最初是貴族的別墅,於1450年改為禪寺,1488年建起了方丈及諸堂。位於方丈南側的庭園就是著名的枯山水砂石庭園。據考證,該庭園造子15世紀中期,庭園中自砂石鋪地,配五組塊石群,以表現海洋、島嶼和山巒。電影中的父親坐在方丈的簷下凝視著眼前的枯山水庭園,老人的身姿如黑色剪影。越過這滄桑的背影,庭園裡被抽象化了的無限山水也許才是小津要表現的永恆。
  註釋:
  ①小津在嫌岔共住了11年。49歲一60歲。其墓碑上只刻一個「橐」字。
  [參考文獻】
  [1][日]四方田犬彥.日本電影100年[M].王眾一,譯.北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2]DonaldRichie.家的問題·小津安二郎——映像中的日本[J].國文學,1977(增刊號).
  [3]高橋治.小津安二郎的三部作[J].婦人畫報,2000(ot).
  [4]中野翠.愛好小津/17/笠智眾的故事[J].CHIKUMA.2006(10).
  [5]潘鈞.日本庭院藝術與龍安寺石庭[A].日本學:第六輯[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來源:http://www.wypaper.com/lunwen/dsdy/1111911IAB.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