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迷影日曆

2011-10-03 14:13:26

「不快樂的人是危險的」


俄羅斯當代影壇的精神領袖亞歷山大•索庫洛夫(Aleksandr Sokurov)導演並參與劇本寫作的《浮士德》不是對19世紀歌德同名詩劇第一部份的通常意義上的改編,而是對這部經典字裡行間縈繞之精神的詮釋。為了把這樣一部皇皇巨作改編成兩個小時多的電影,導演僅保留了原著故事的主線,並保持了對白的簡潔。一直非常欣賞德國文化的索庫洛夫還請來俄羅斯/德國文學史專家將俄語劇本翻譯成德語,並堅持用德語拍攝。

那個誕生偉大精神的世界是什麼顏色?什麼味道?《艾蜜莉的奇妙命運》(La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2001)的攝影布魯諾•德爾邦內爾(Bruno Delbonnel)和《俄羅斯方舟》的藝術指導伊萊娜•朱可娃(Elena Zhukov)一道構建了令人窒息的浮士德的世界。影片部份片段的影像風格和拉斯•馮•特里厄(Lars von Trier)的《憂鬱症》(Melancholia,2011)十分相似,明顯是汲取了18世紀早期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如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等人的源泉。影片中最令人心悸的鏡頭簡直就是一幅浪漫主義畫作,堪與費里尼《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的處女泉之吻媲美:浮士德緩緩接近一潭靜水邊上低吟沉思的瑪格麗特,從後面一把抱住她;瑪格麗塔驚訝的一口氣還沒有吐露,兩人相擁的身影就已消失於湖面綻開的美麗的漣漪。整段動作和場景的設計極簡而又極自然。

與原著的風格相稱,片中充滿了大量的隱喻和象徵。比如浮士德第一次出場的段落的第一個鏡頭就預示了浮士德追求情慾的的宿命----一具被浮士德解剖的屍體上乾癟的男性生殖器。

片中還使用了相當多的廣角和濾鏡鏡頭,我第一眼看時還以為是放映制式有誤。特別是進入第二部份後,影像色彩從古樸陰暗轉向灰綠沉鬱。據說這還是拍攝前對德國人的色彩喜好做專門的調查的結果。

不過可能是囿於預算,影片中完全或大部份由特效完成的鏡頭有限,原作的一些奇譎的想像沒有得到再現。比如詩劇中靡非斯特把黑色外套變成一朵浮雲,載著浮士德和自己雲遊四海,在電影中就被改成了進入一條地下秘密通道。

《浮士德》是索庫洛夫的「權力的本質」四部曲的收官之作。前三部份別講述了20世紀的三個重要歷史人物:希特勒(《摩羅神》Molokh,1999)、列寧(《金牛座》Tarius,2000)和裕仁天皇(《太陽》The Sun,2005)。浮士德是該系列中最後一個輸掉了生命中最重要之物的賭徒。而這人像的序列里,似乎沒有浮士德這一個陷落於小小詭計的、「該進博物館」(影評人本南丹帝對本片的判斷)的文學形象的位置。和其他三個自權力巔峰墜落的人物相比,他的共同點在哪裡?對文字之權力的追逐,不快樂是他的日常症候。索庫洛夫的浮士德是一個思想者、點子大王、陰謀家、做白日夢的人,被簡單的天性所驅動——食,色,貪;他是一隻悶悶不樂的生物——為什麼可以走更遠,還偏要享受這一刻?遠了還要遠,一心向執。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惡魔仍在悄聲無息地繁殖,而歌德早已指認了它的原型:「不快樂的人是危險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