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彩繪愛情--The Art of Getting By

家庭作业/彩绘爱情(台)/通过技巧

6.5 / 60,825人    83分鐘

導演: Gavin Wiesen
編劇: Gavin Wiesen
演員: 佛萊迪海默爾 艾瑪羅伯茲 麥可安格蘭諾 伊莉莎白瑞瑟 Sam Robard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李大米

2011-10-05 03:14:58

She is amazing. He is cool. We were just lonely kids.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從上映到現在已經四個月了,居然一點資源都沒有,果然說明了這片真是小眾的很,同題材描寫青春期情緒的影片似乎很多,去年的《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就是一部,還是同一個女主角。也難怪觀眾審美疲勞。但是我還是私心地說,多給一星是給我們終於走出童星路線,步入青春期的海默同學的,而且相比《吐司》,海默終於跟一個女孩在一起了,尤其這個女孩,還是艾瑪羅伯茨。

之前看到片名出來,以為又是一部美國式的校園浪漫喜劇,後來看到預告片,一股文藝氣味就從透著敏感神經和慵懶的慢鏡頭和紐約市透著點淡藍色憂鬱的畫面里滲了出來。從預告到整片,配樂是不得不使勁強調一下的亮點,甚至有點喧賓奪主地重新平衡了故事的節奏和鏡頭裡面的情緒。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台詞充滿了不少驚喜,加上所有這些輔助元素的運用果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情節和剪輯的不足,甚至反讓零散的情節發展巧妙地配合了主人公有些神經質和敏感細膩的內心世界,或者說,這就是導演自己的內心和意識反射,一個導演的螢幕處女作,也許不過是為了宣洩一種積壓了很多年的情感和思考。幸運的是,他找到了兩個不錯的年輕演員。

看完了整部電影之後,我搜遍了整個腦袋裡面的美國年青男演員,卻想不到一個能取代海默來勝任George這個角色的人。這個來自倫敦充滿英倫氣質的90後男孩,從《尋找夢幻島》開始,似乎就已經習慣了詮釋這種有著與同齡人不同的超出實際年齡的內心和精神世界的小孩角色。與August Rush以及《吐司》裡面的Nigel有點像,George有著特殊的天賦和對世界的感悟力,內斂而複雜。但是不同的是,這裡更著重想刻畫的,是George的內心成長和思考。I am a free thinking individual。George這樣詮釋自己的行為。他並非孤僻,但如他自己所說,he was happy,open,curious,而如今不如以前。他並不討厭,他關心老師和父母的感受,於是不得不參加學校活動,為讓老師生氣而抱歉,記得每一個同學的名字,願意為一個陌生女孩背黑鍋。他有天賦,也並非懶惰,所以學校和老師一次次給他機會。他有細膩的視角和獨到的領悟力,但是,如他自己所說,他遇到了一個動力問題(a motivation problem),不是關於學校,而是整個人生。

美術老師應該是最能理解George和他的天賦的人了,起碼我這麼覺得。但藝術是不能離開對生活的熱情的,一個對一切冷漠的孩子,根本看不清他自己內心的渴望和熱情,如他夢裡空白的畫布。他一直希望George能走的更遠一點,看清自己的心,看清生活的希望,他多年的困惑與迷茫那時都將消散。出口只在咫尺,卻如困獸。George有著細膩而敏銳的認知力,也許這源於他內心深處對生活獨特甚至更為激烈的愛,如果不是太熱愛,又怎麼會因為看到一個遙遠的幻滅就如此失落。

George與家庭作業,或者說與學校甚至是與被外在加到身上的一切的對抗,是故事表面的一條明朗的主線,但這絕對不是一個天才少年從頹廢到奮起的故事,而是一個青春期有著敏感神經和豐富內心世界的男孩發現自己和生活的故事。It’s all about finding yourself and grow-up.

在他小的時候,George讀到了一串關於死亡率的數字,就奠定了他對人生的認識——We live alone, and we die alone. Everything else is just an illusion. 他意識到與人終將孤獨地死去這個無法對抗的命運相比,一切都沒意義了,包括作業。當Unfortunately出來的時候我想老師都氣炸了,但他卻表現的十分嚴肅。因為這個牛角尖鑽得讓他許多年想到半夜睡不著覺,也直接導致了他無休止的困惑和消極情緒。I was depressed,他總是這麼說。一個小孩就把活著的神馬都當成浮雲,那循規蹈矩地在這個社會圈子裡掙扎又有什麼意義呢?他選擇就這麼過,對一切無動於衷,每天不停地在書上畫畫,坐在飯廳裡看一本很薄的Camus的書,沒人知道他腦子裡想什麼,他的表達方式也沒人理解,人們覺得他很怪,他都漠不關心,而且覺得很好,直到他遇到了看似開朗,其實同樣有著複雜內心的Sally。命運看似冷酷無情,卻這樣巧妙而神奇,但我想在屋頂的那一刻,George一定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Sally在他生活中的介入,是他開始重新認識人生的轉折點。兩個孩子在彼此相處中的成長和二人友情的微妙變化,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故事深處主線的一部份。生命中總是有一些人,剛剛認識,就能敞開心扉。Sally認識George的第一個下午,就一口氣向他展示了自己全部的生活,單親媽媽,和自己的過去。George帶她逃課,過了一個伍迪艾倫電影式的一天。她讓George進入了自己的圈子,認識新朋友,帶他參加party。看似兩個世界的孩子,彼此坦誠。直到Sally有一天跟George說,你是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我需要你。在George消失時候,努力想彌補兩人友情的時候。我們終於知道,其實,Sally和George是一樣的。兩個在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都曾一樣孤獨和悲傷。他們都看不清自己的生活,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Sally的離開,家庭的破裂和母親的堅強讓George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內心深處深沉而強烈的愛,而當這種愛與對所愛的人的責任連在一起時,將衝破孤獨,這就是成長。George開始寫作業,計劃自己的未來。他開始用心畫畫,尋找老師要求的真實的自我,把所珍愛和所有無所畏懼的勇氣都付諸畫筆。愛是藝術的靈魂,就像《超市不眠夜》裡面的Ben一樣,他閉上眼睛時,空白一片的畫布上,只有她的影子。

其實我們努力地活著,不因我們終將死去,也許是為了讓我們所愛的生命更有力量。

Sally讓George終看清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I was nothing. I felt by nothing. You changed that. 臨走的前一晚,他說出了心中的話。而沒看清的是Sally,但一切已經不重要,紐約的夜晚,Sally和George牽手走在路上,天亮之前,一切都不重要,今天之後,我們將各自開始另一段旅程。

當金色的光透過窗簾灑在Sally臉上的時候,她低著頭說出,I love you, too 的時候,這一切太美了。George靜靜地坐在公園裡,微亮的天色和紐約清晨的燈光里,他放走了她,她卻讓他不再孤獨。You know we』re gonna be together one day. We have to sort through our messed-up issues… It’s a long life. 不管未來在哪裡,生命很長,一切沒有是結束,等我們收拾好混亂的生活,命運終會把我們拉回到一起。兩個孩子之間,一個關於一輩子的諾言,不論中間經歷怎樣的人和事,他們已經是彼此認定了的終點。

本來以為一切都應該在這結束,在畢業典禮那一天畫上句號,兩小無猜的初戀故事本應留下一個美麗的遺憾。也許這就是導演的故事原本的結局。看到這裡我已經開始幻想後面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相見恨早》。兩個從年少時相識相知,明明深愛彼此的人,輾轉十幾年,卻在追逐中不斷錯過,儘管結果仍然是好的,這過程太苦了。也許甚至終不得兌現諾言,命運太殘酷了。然而電影真實的結局似乎被詬病的重點,就像《初戀那件小事》一樣,刻意安排的happy ending似乎顯得爛俗和多餘,破壞了本來醞釀好的氣氛。但如果命運可以改劇本一樣編排,又何必自尋煩惱。也許導演就是想讓這個故事在自己的作品裡圓滿,不為票房,也不為迎合評論家的口味,如此其實也挺好。

一個肩負家庭的財政危機,一個追求獨立自力更生。「你接下來怎麼辦?」「不知道。」這何嘗不是Sally想問George的問題呢。然而,即使終點是一場孤獨的完結,這個dying的過程中,他們不再獨自一人,當拉起手的一刻,天塌下來又算得了什麼,何況生活呢?






後記:等了四個月,終於按耐不住,費了很大勁在網上找到了無字幕的資源。看完意猶未盡,我知道我一定會再看N遍,默下台詞,扒下OST。Anyway,所有從那段迷茫的日子走過來的孩子,誰能理解我們曾獨自面對生活的恐懼和勇氣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