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河聯想

2011-10-07 01:53:37

喜宴如何漂亮地化解文化危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早就聽說李安擅長處理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衝突,圍觀這部喜宴,最大的感觸是設置衝突不難,如何解決這個衝突才最能體現大師功力。

    影片的開頭乾淨利索,媽媽錄的磁帶把人物背景,矛盾中心都講的清清楚楚,關鍵在於這種方式通過一個老嘮叨的媽媽的嘴來表現非常自然。而磁帶的運用更妙,試想如果不是磁帶,你就不得不在一開始就看到一個母親嘴巴一張一合地像魚吐泡泡一樣吐出想抱孫子的話。

    接下來直到結婚的劇情其實都在意料之中,也許這種假婚的題材,承蒙李安之後的導演們樂此不疲地轟炸,影迷們對這種橋段熟的跟閉著眼睛穿三角褲一樣,所以李安的處理方式在現代看來實在不算出色。但李安很聰明地選擇在這一階段穿插更多文化的因素,而非感情的衝突,避免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如喜宴上的勸酒鬧洞房等風俗,這些習俗在西方的視角下也顯得很新奇。
 
     談談角色塑造部份:
     一、李偉同總是焦躁地穿梭在收房租,接顧客電話,到機場接相親女友之間,工作忙碌而瑣碎,在家鄉人看來也許光鮮,但實際卻實在讓人羨慕不起來。大家注意沒有他的員工在辦公室吃白白的清湯泡麵,她的尷尬其實就是李偉同的尷尬。

    但李偉同身上卻散發著一種投入生活煩惱的精彩和幹勁,導演的這種處理方式,電影裡雖然沒有明說,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賽門讓他在異地的生活中一直樂觀堅強地撐了下來。聯繫起來看,你就會理解李偉同在醫院跟媽媽說的,其他夫妻都散了,而他與賽門在生活上卻是如此相投,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賽門做飯,爸爸就要洗碗,並且爸爸反覆謝謝賽門照顧自己的兒子了。相比之下似乎與兒子更親近的媽媽卻很難理解賽門對於兒子的意義,一直對賽門帶壞兒子跟耿於懷,這裡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背景中獨特的一幕,父親與孩子似乎存在很多隔膜,然而有時恰恰是這樣一個威嚴的一家之主最能理解孩子在社會中打拼的種種心態。
    
     二、威威這一角色獨立、敢愛,她對偉同的喜愛一開始就表露的非常直接,卻會為了偉同與其他女孩子一起約會而為賽門打抱不平。甚至媽媽不理解賽門的時候她與賽門和偉同站在了一起。在最後甚至邀請賽門當孩子的另一個父親,威威這樣一個瀟灑的女性真的是二十一世紀的典範。她的獨立,是真的自己扛起生活的擔子實打實的獨立,並不似現在很多女生以向男人標榜自己獨立來吸引異性,以找到更好的依靠。導演處理她的痛苦也是很好的點到為止,這不僅符合人物拿得起放的下的勇敢形象,也為故事的圓滿解決提供了條件。只要女主角放不開,問題的解決就無從談起。

     三、賽門的話,不知怎的,沒能突破外國人在中國螢幕上的形象,給人傻傻的不知所措卻也不敢逾越的感覺。但是凡是在好萊塢電影裡看到中國人,他們也是一樣聳聳肩不理解,卻多是從諷刺與輕鄙的角度。我只想感慨下何時華人導演可以非常正洽地拍出外國人輕視中國文化的一面。不要僅僅侷限在抗戰片中,依賴國人的激憤情感來掩蓋中國文化在其他文化眼中怪異的一面。
     
     影片衝突的解決方法:
     最妙的一幕大概就是爸爸告訴賽門:偉同是我兒子,你也是我兒子……這是我們的秘密,不要讓其他人知道……否則我就報不了孫子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看到這裡不僅感慨李安不愧是電影界的中國文化塑造大師。解決矛盾雖然還是依靠長輩的理解,但是爸爸卻要依然祥裝自己不知道,扮演一個大智若愚的威嚴的一家之主,這正如中國文化包容性。表面上依然堅持著傳統,深層來看卻能將各種文化都納入其中。並且李安的高明之處在於提出了一個高層次的理由——為了這個家。這樣就避免了走上很多編劇處理問題上的死胡同——堅持不是為了堅持傳統本身。

     不知道為什麼,李安的電影似乎更願意努力地展現文化是什麼樣的,而不願意藉助其他一些現代的價值言之鑿鑿地否定什麼,畢竟傳統文化雖然在現代問題的衝擊下捉襟見肘,卻也不比各種現代的價值更不可靠。就算李安提出了解決衝突的方法是上一代人的諒解,他處理得也是如此的溫和,雖然讓爸爸在安檢時象徵性地舉起了投降的手,卻也安排媽媽依然看不透,為兒子沒有著落地組建一個像樣的家庭操心。他沒有讓媽媽也向現代文化投降,默許了一部份煩惱的存在,那是因為他不想將傳統文化連根拔起,導演對傳統文化的尊崇恭敬的態度一目瞭然。

     反過來想想,隨著各種社會問題的爆發,為中國文化遭遇的各種困境而煩惱不已的輿論聲音就好像影片中的母親,看不透也很難接受卻也素手無策,但是她對兒子的愛化解了這種尷尬。我想,也許大家都覺得世道每況愈下的原因是——傳統文化中最令人安心的那部份力量選擇了與影片中的父親一樣詳裝不知罷了。

     現在很多導演也試圖針對各種社會問題,以中國文化的仁義孝禮為後盾扮演質問人的角色,但是他們來勢洶洶的披露只是徒增了人民大眾的煩惱和悲憤,那是因為他們缺乏李安的平和,他們在問題前面給不出傳統的中國的答案,只留下大聲的疾呼的回聲。他們看到了文化的斷層,卻從沒有想過如何傳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