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有財

2011-10-09 00:51:51

那一年我們除了GDP什麼都有


好的電影有三種,一種是向觀眾生動地展現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從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一種是向觀眾描繪一個他們非常熟悉的世界,從而讓他們獲得共鳴;第三種則是帶領觀眾探尋他們以為自己已經很熟悉的世界,卻在裡面發現了自己不曾發現或者一直忽視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往往就存在於觀眾的內心世界裡。鋼的琴對於我來說,屬於第三種。

我來自東北,從電影的開始,裡面的畫面就和我成長過程中的記憶無縫銜接。在灰暗的天空下,籠罩著那幾年灰暗的東北。我們這個國家,曾經效仿那個已經解體的紅色帝國,而東北則是我們這個國家中效仿的最像的。和那個紅色帝國一樣,東北曾經享受過大工業時代communism式的輝煌,在巨大,火熱,鋼鐵,堅硬,集體,紀律,統一,樸素等等這些關鍵詞的定義下社會,構成了一種奇妙的美感,這種美感來源於那個時代里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對於自然和世界突如其來而又虛無縹緲的自信,這種美感代表了我們對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進行征服和控制的內在慾望,這種美感也代表了我們對於往昔傳統的一刀兩斷和平地再起,最後,這種美感是建立在一種有意識無理性的群體無知狀態之上。

可是這並不是東北的全部,在這種看似機器一般的美感之下,在人群當中,在轟鳴之外,也孕育著一種反機器,反工業的美感。人與人的關係不光是同志之間的階級感情,最樸素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男女,仍然像結實韌性的蔓藤一樣穿插進鋼鐵機器的縫隙當中自由的生長。人們熱愛歌唱和表演,熱愛詩歌和朗誦,男人愛漂亮的姑娘,女人喜歡帥氣的小伙,特別是在機器生鏽,廠房失修,道路破敗,大廈將傾的時刻,人們仍然在焦慮中尋找著幸福。在東北,快樂的成本很低,幾瓶本地的啤酒,一頓街邊的烤肉,或者是,孩子去他奶奶家了。對了,孩子!還有孩子!孩子是什麼?孩子是所有的希望,孩子是 所有這些幸福的寄託,孩子是在灰暗的太空下永遠不會熄滅的蠟燭。

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濟狀況非常貧困的條件下,父母只要有可能,仍然會將子女的教育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這種教育不光侷限在學校的正規教育,還包括了要花費更多金錢和物質的才藝素質等等。通過教育來改變子女和家庭的命運,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父母的唯一選擇。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陳桂林和他的前妻,以及秦海璐都是高度統一的。

然而,一代人只能有一代人的命運,一代人也只能有一代人的能力。多年嚴格的計劃經濟訓練,已經剝奪了一個人最基本的在自由市場中生存的能力,所殘存的生存技能也是來自於計劃經濟時代所根深蒂固的手藝換飯。工人階級過時的自豪感往往成為了阻礙他們突破的最大羈絆,使得他們只能在追憶往昔榮光的同時無力的等待奇蹟的突然降臨。套用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個詞就是,他們都已經被制度化了(institutionalized),每個個體都按照社會機器的一部份而塑造,成為一枚合格且專用的零件,當機器本身出現故障,甚至散架崩潰的時候,每一枚零件都彷彿是擁有著巨大的價值卻毫無用途,這也是為什麼馬恩精心構築的勞動價值論體繫在淺白的市場機製麵前顯得那麼的狗屁不通。

從宏大的層面解決東北的問題,不是我們有能力討論的問題。從個人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往往卻有看似簡單的路。我所知道的一個東北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離開東北,跑到首都去,跑到上海去,跑到廣東去,跑到江浙去,跑到發達沿海省份去,跑到不是東北的地方去,正如他們的祖輩前赴後繼的跑到東北去。

然而這看似最簡單的辦法,其實卻有著綿延不絕的後續影響。當一個東北人跑到外面的世界,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格格不入,當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處事的訓練與新鮮世界的遊戲規則發生矛盾時,特有的東北人的自尊和執拗就往往會將自己的生存空間擠壓的更加逼仄。在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傳說中,東北人不光面對著周圍善意的讚許,也蒙受著自己與外界的疏離,並且逐漸形成了對外界的不信任和猜疑。

或許只有東北才是最適合東北人居住的地方,那裡幾乎幾乎幾乎就是天堂,至少天堂可以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那一年我們除了GDP什麼都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