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只見美妍

2011-10-10 10:09:56

年輕人講歷史


首先談談對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印象:
「赤字王妃」、「窮奢極欲」、「舞會之花」等一切其意含貶的典故讓人們記住了她負的一面。另一面,她也是個堅強而柔弱的女人,能夠維持尊嚴面對死刑;待人平和,極少利用身份居高臨下;蒙受「項鍊事件」等其它不白之冤的人;孝敬的女兒、溫順的妻子、慈愛的母親。簡而言之,作為國家統治者,她是極為失職的。而作為人,她卻是較為合格的。對我而言,在否定其揮霍的同時,對安托瓦內特是極為敬重的。

影片:
現代感極強的開場音樂配以色澤艷麗的第一格畫面,類似於《偷穿高跟鞋》、《美國派》等青春時尚劇。黑屏開場字幕結束後,畫面立轉歷史劇所應有的略感滄桑的色澤。在歷史題材電影中,畫面中色澤的運用是及其講究的。《勇敢的心》、《特洛伊》給人的色澤感只限於一部影片,而《亞歷山大大帝》,卻好像穿越時光拍出的紀錄片。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在歷史片中使用時尚元素委實大膽,但其立意根本就不是一部嚴肅的宮廷政治片。
當時法國在歐洲屬一屬二,奧地利在法國人眼中不受重視。從導演用幾個連貫的剪切帶過了奧法路途之遙遠後,國境線上接待安托瓦內特的法國國王特使諾阿耶伯爵夫人恭敬中透出傲慢的神態便可窺一二。奧地利隨從退場後,瑪麗公主懷中的狗都要被抱走以保證法國狗的血統純正。初入凡爾賽宮的瑪麗公主好如初入賈府的林黛玉,與黛玉的知書達禮相同,公主矜持克制,維護了奧地利貴族的尊嚴。而奢華的宮殿佈置也拍攝得富麗堂皇,很好地還原了凡爾賽宮的原貌。以致讓觀眾享受每一禎畫面的精美。接下來導演分別用更衣、飲食、教堂禮拜來表現法國宮廷的繁文縟節。用節奏極快的小提琴合奏把三段銜接起來。
本片配樂尤值一抒,為了配合奢華場景和時尚生活,除公主初入凡爾賽宮殿壓景的東方宮廷樂等幾處悠緩配樂外,片中大副採用了視聽感強烈,節奏明快的電子樂與絃樂,但風格明顯與劇情不符。影片後半劇情轉而嚴肅,眾重大歷史事件紛至沓來:美國獨立戰爭、巴黎市民暴動、特蕾西亞女王去世、巴斯第監獄陷落,配樂也隨之嚴肅厚重,快節奏電子樂銳減,用哀婉的歌劇取而代之。
真實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長相與片中「蜘蛛人女友」有些出入。據史料記載為:寬額頭、鷹鉤鼻、地包天、齒不齊。另一方面,金髮碧眼、玉骨冰肌實與克里斯汀‧鄧斯特十分吻合。婚後的王妃被詬病引不起路易十六性慾,於是片中便有了幾場王妃勾引路易十六的床戲。木訥的路易十六神情僵硬,言語誇張,給本片帶來了些許冷幽默效果。有意思的是片中瑪麗和杜‧巴里夫人的對手戲,一個是王太子夫人,一個是國王情婦。情婦與國王做著變態性遊戲後鏡頭一轉,瑪麗與太子床上,一個吃著甜食一個閱讀機械指南(路易十六愛好機械,斷頭台的吊式鍘刀便是其發明)。
不管導演立意如何,影片成功與否,單就巴黎的凡爾賽宮殿外景與內室、協合廣場、18世紀宮廷服飾就能讓對法國大革命無限迷戀的我享受不已。

結束語:
相傳,瑪麗‧安托瓦內特生平有兩句名言:「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和「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經考證,這兩句話都非瑪麗所言,只是泄憤的巴黎人民強加於她的。對待瑪麗‧安托瓦內特和路易十六這一對,愛也好,恨也好,希望歷史要儘量做到客觀公正,避免像巴黎暴民一樣扭曲真實。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1793年1月,路易十六上斷頭台。
1793年10月,瑪麗‧安托瓦內特上斷頭台。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