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生活在跳舞

2011-10-10 22:01:08

不絕望的小人物電影


豆瓣有人說,她連看了兩場電影,《戰略特勤組》和《鋼的琴》,然後,她在「黑暗中流幹了眼淚」。跟她相反的順序,我也連著看了這兩部電影。出了電影院之後,平靜地站在雨中的路邊打車,打不到。彼時已是凌晨,除了麥當勞耀眼的燈火,整個地平線都被籠罩在一種巨大的黑暗與沉默中,蕭肅的雨,冷清的氣氛,幾人獨行的深夜。

《鋼的琴》這部電影最近被捧得風生水起,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自覺/自傳電影、勵志、文藝范兒、庫斯圖里卡式的魔幻感,甚至還有人說這是一部契訶夫式的喜劇。不知道這算不算得上一部地下電影,但從其剪輯看,儼然已有了商業電影的味道。畫面很有美感,鏡頭平穩地推進、橫移、上下搖拍,包括光圈、構圖都頗為講究,沒有雜亂的背景,連破銅爛鐵堆積的鋼廠看上去也充滿了柔和的質感,幾乎每一幀均可成獨立的照片——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媲美《最愛》。但這種充滿「謊言」的畫面,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弱化了主體矛盾。觀看的時候,我不時想到賈樟柯的《小武》。兩者相比,《小武》畫面語言更為粗礪,人物矛盾也更尖銳。是環境造就小武這個良心未泯的小偷形象,髒、亂、雜的小城環境奠定了整個影片的無序、絕望的一種基調。而在《鋼的琴》中,唯美的畫面使得一些矛盾顯得不那麼直刺人心,反而多了一些插科打諢的味道。

《鋼的琴》里配樂是讓很多影評人詬病的地方。怎麼說呢,俄國老歌甫一出場,配上老東北的被遺棄的鋼鐵城作背景,還蠻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多則濫,在後面1/3敘事裡,各種俄國老歌輪番上陣,頻密得很快讓人產生了審美疲勞——更何況,音樂之間的剪切還那麼勉強,淡出之後馬上再接一個淡入,不論是出於彌補台詞空白還是烘托氣氛的目的,都會削弱劇情的張力(大量的音樂鋪墊在某種程度上會讓人覺得是情節拖沓的表現,除非這是一部歌舞劇)。

雖然已有林林種種的標籤,但我還是更願意稱之為小人物電影。並且,相比於其他以底層人物為主角的電影,這部電影少了一些悲觀、絕望的情緒,而透著一種玩世作樂的心態。一起觀影的朋友說:「這還不苦逼,他們一個個都沒有好下場,被抓的被抓,該怎樣的還怎樣。」她的意思是,儘管做了種種努力,但結局並沒有得到改變,仍是「不得善終」。但我認為,影片所描寫的群像,他們的心理狀態仍是往前看的,甚至有點神經大條的樂呵勁兒。折騰到了最後,一切回到預料之中的軌道。煙囪炸了,女兒跟了媽,秦海璐也沒有跟「隔壁老王」跑掉……王千源拉著手風琴,秦海璐依偎在他身邊,他淡淡地說:「現在,你可以嫁給我了。」可以想像他們以後仍會是搭夥過日子的夫妻,之前的磕磕碰碰仍會延續,包括「造琴大業」這一類的瘋狂想法仍會不時顯露出來叨擾原本平靜的生活。

一切如水流長,一切湮滅在滾滾前進的社會大潮中。

真正絕望而粗礪的電影是達內兄弟那種風格的,場景永遠設置在冬天,冷冰冰的鏡頭如同冷冰冰的天氣,人物嘴裡呵出的氤氳遮住了他們迷霧般的眼睛,絕望從眉眼間的恍惚滲出。他們是遊民或是移民,在社會的最底層擔驚受怕,活著是他們最大的信仰。《美麗羅塞塔》裡的羅塞塔為了生存而出賣了唯一的朋友,《羅娜的沉默》裡的羅娜最後陷入了精神崩潰的邊緣,逃到森林深處的無人區。達內兄弟用紀錄片式的畫面語言刻畫了這一切,沒有固定機位,畫面雜亂無章甚至有些晃動,呈現了最大程度的真實,人物的那種絕望情緒滿溢而出。

雖然《鋼的琴》不是那麼徹底的小眾片,但作為搬上電影螢幕的片子,可圈可點的地方仍有很多。比如不像一般文藝片那麼沉重,笑點多,畫面出色。自《榴槤飄飄》後,多年一蹶不振的秦海璐強勢回歸。《鋼的琴》里她的表現雖不像《榴槤飄飄》中那麼出彩,但想一想,國內沒有誰比她更適合演這個角色了。她在《榴槤飄飄》里高唱改編後的《社會主義好》,在《鋼的琴》里跟一幫大老爺們K歌,擺出一副視死如歸的革命造型(不過,後者的笑點比前者遜色,有點不痛不癢的形式主義的感覺)。

《鋼的琴》里機位和布光都很用心。最典型的是王千源在雪中彈鋼琴那一幕,一方面襯託了其偷琴不成的絕望心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導演的某種意識形態的介入,也是影片群體個性的一個突顯:雖然是卑微的底層人物,但此時表現出了不卑不亢的倔強靈魂。還有去偷琴的路上,秦海璐一行三人坐在大卡車裡,燈光從頂部直下,映出了幾張興高采烈的臉,此時表達的一種情緒是狂歡。

導演張猛說,他拍之前不知道庫斯圖里卡是誰,後來看了《地下》,才覺得是有那麼一點像。跟庫斯圖里卡濃烈的風格相比,這部片子還不夠鬧,狂歡也不夠顛覆。但不管怎樣,《鋼的琴》作為搬上螢幕的國產影片,已經讓我們足夠驚喜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