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閒庭貓步

2011-10-13 01:01:36

《鋼的琴》與《和你在一起》兩部電影對比


兩部電影出品時間前後相隔十年,都是講小人物為理想在現實里掙扎,普通父親強撐一片天讓孩子學琴的故事,前者做琴,後者學琴。《鋼的琴》裡的父親下崗後又妻子又跟有錢人跑了,為了讓孩子能夠繼續鋼琴夢並留在自己身邊,買不起鋼琴的父親拉來一幫人馬,傾盡全力打造了全鋼的一架鋼琴。《和你在一起》裡的父親,當年在火車站撿到一個棄嬰,棄嬰身旁有一把小提琴。父親劉成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執意把孩子拉扯大並培養成一名琴童。為了讓孩子成功,帶孩子到北京拜師學藝,孩子先後被大城市的炫目迷了眼,在最後時刻放棄參加比賽的機會衝到火車站為父親演奏了一首柴可夫斯基D小提琴。

 

兩部電影各有千秋。就敘事手法而言《鋼》更炫,從感染力來講《和》更勝一籌。

 

1、立意相似

《鋼》中偷琴、做琴、終止、繼續、完工,成為一條主線。側重講怎樣做鋼琴,把做鋼琴中「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的過程進行了充分的演繹,給打造鋼琴抹上了濃筆重彩的悲壯。現實與理想的衝突,集中表現為小圓父母親之間對於小圓的爭奪拉鋸戰。鋼琴則是法碼。小圓父母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小圓爸下崗後憑力氣勉強戶口,小圓媽改嫁給一個賣假藥的。雖然小圓爸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真的打造出了一架鋼的琴,小圓坐在鋼琴前卻是一句懷疑的話「爸爸,這琴能彈嗎?」小圓爸到底輸給了小圓媽,沒有打贏這場戰爭。理想主義到底又一次在現實面前敗北。

 

《和》側重講怎樣學琴。小春對音樂的熱愛經過三個階段:最初源於對母親的思念,父親說那是母親留給他的遺物。於是背琴和父親來北京拜師。第二階段是江老師傳導給他的理念,不能為了母親而拉琴,而是有了音樂會覺得生活很美好。小春在這個階段真正愛上了音樂。第三個階段是余老師用小春的身世點撥他,要懂得感恩,音樂不是炫耀技巧,而是要融入感情。隨著小春在火車站為父親拉響一曲老柴,劇情推至高潮,小春站在一個比音樂比賽更為廣闊的舞台上,伴著感恩之心完成了演奏,真正愛上並且理解了音樂在自己心中的份量。

兩位老師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江老師是理想主義者,音樂理想被現實空間擠壓到破舊小屋裡。現實主義者余老師善於攻心,在這個社會上如魚得水。林雨與小春最後也分別做出了各自的選擇,一個耍心機,在比賽前大打心理戰術讓小春主動退出,一個放棄比賽選擇去車站為父親拉奏一曲報答父親,做江老師一樣的人。

 

2、三角形的人物層次結構

有趣之處在於,兩部影片的人物構成也很相似,都存在一個三角形結構:父親——孩子——類似於母親的女性角色。這種角色的安排也許都是出於同一種思路:母親角色的缺位,讓孩子對於音樂有了更為強烈的依戀與更為敏感的心靈,同時也在劇情中強化了戲劇性,凸顯了父親在孩子的音樂道路上的決定性作用。

 

《鋼》中秦海璐所飾的角色簡直是熠熠生輝,從形象塑造到表演兩個層面,都非常生活化與立體豐滿。《和》中的莉莉這角色當年看的時候真是沒搞懂她到底是幹嘛的,現在懂了,不過這類角色如今也顯得太過時。同時有些單薄與臉譜畫。如今再想找到一個傍大款又心地單純到有點弱智的小姑娘只怕就難多了。於是在今天看來顯得更為很脫離現實。這兩個角色也都有可愛的相似之處,都是不懂得計較細枝末節,因為愛情而神魂顛倒、迷迷糊糊的小女人。《鋼》中的小女人繼續愛情,《和》中的小女人走出上當受騙的愛情重新開始一種本真的生活。無論是繼續還是走出愛情,她們的迷迷糊糊,都是面對現實生活所做出的一種消極抵抗——像《鋼》中小圓的母親那樣嫁給一個賣假藥的,像《和》中小春的親生母親把孩子扔在車站,都屬於現實的選擇,這種選擇無可厚非,甚至在現實中實在是太多,多到我們已經懶得去再看一眼,然而為了愛情或者為了理想而迷迷糊糊的小女人反倒更為可敬可愛。扯遠了,但秦和莉莉真的讓我聯想起那個怡紅院裡人來瘋又率性而為的芳官童鞋。

 

《鋼》與《和》的父親形象倒很相似。都是不肯在現實面前低頭,把理想拱手交付出去換的人。這兩個角色都塑造得很成功。很爺們。

 

小春和小圓兩個角色就天差地別了——這也是我認為《鋼》的弱點之一。小圓的戲自始至終沒有充分展開,只是作為徹底的陪襯,簡直就是道具一般。她對父親制琴的過程基本上沒啥主動的交流,坐到鋼的琴面前也沒啥感動,於是鋼的琴的製作過程中,她就像個局外人。這種核心人物與劇情的疏離讓我很惋惜。本來在這個環節上是可以稍稍展開,並且可以很出彩的。當然,《鋼》也刻意在試圖表現一種粗線條的生活方式。所以弱化了這些細節。

 

小春的角色由唐韻飾演,這個小男孩的表演簡直是精彩絕倫!他現在師從一位鋼琴名師繼續學琴。他的表演張弛有度,那份對美女姐姐純真的懵懂像極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孩子脾氣的任性、因愛音樂而滋生出的高傲率真又表現得相當真實。最後一場在火車站的表演揮灑自如,真摯、投入、自然。

 

 此外,《鋼》的表現面比《和》更為寬廣一些,是一組社會底層人物群像。這群江湖好漢在一起喝酒稱兄道弟甚至造鋼琴,讓我想起列賓一幅畫《查波羅仕人寫信給阿波羅王》。這群好漢不是在造鋼琴,而是在為小圓爸打抱不平。他們不是在完成工程,而是在挑釁現世功利的價值觀。他們明知這件事情之荒誕,但也是在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用自己的行動來刻意證明白己的存在價值——廠子解散了,他們從此淪為社會底層,但手藝還在,自己仍是集體的一員,而沒有被這個社會遺棄。煉鋼琴的地點也很有諷刺意味,破舊的工廠大門打開,一群曾經的主人氣宇軒昂的走進去,完成一項偉大而光榮的使命。

 

3、配樂

《鋼》的配樂一響起就把我逗樂了——俄羅斯的柳別樂隊,我很喜歡。滄桑沙啞的嗓音正好給一群江湖好漢鼓勁的。此外很多橋段的配樂都極其富有喜感。比如蘇聯歌曲(一片黑暗中小圓爸獨自拉奏《山楂樹》,工廠大門打開,秦海璐走來靠著小圓爸,後者回頭說「我終於可以娶你了」)、老掉牙的情歌、打造鋼琴中的配樂及鏡頭切換都很精彩。這給影片披灑上了悲壯色彩。屬於小圓爸那群好漢,包括那位工程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工廠正如他們逝去的青春一樣變得殘破不堪,那象徵國企輝煌的兩頂大煙囪終於也被炸掉。那個國營老廠子的輝煌時代就這樣被埋葬,他們是唯一一群圍著墓地唱輓歌的人。葬禮結束,生活還得昂頭繼續。

 

《和》中的配樂我就更外行了,我說不出那些曲名,總之是覺得每首都很貼切的。

《鋼》中的配樂更喜感,就感染力及與劇情的融合推動而言,《和》更勝一籌。看到片尾又不掉淚的,I服了YOU。按說我淚點不太低。《鋼》的結尾稍顯蒼白無力。那個小女孩坐在鋼琴面前之後的配樂太過平淡——導演是刻意要用平淡來表現這件事情的悲壯——理想主義到底被現實主義所打敗,小圓爸傾盡全力也沒能扳回敗局,用盡所有努力最後換來的仍然是一個零。不過這個作為電影結局是否該表現得更有衝擊力一點呢?能否讓這個零更具有份量些呢——哪怕它仍舊是一個零?!

 

4、敘述語言

作為十年後的電影,《鋼》的敘事語言更出彩,很多逗貧嘴片段具有噴飯級別喜劇效果。《和》的對白稍顯僵硬。十年間電影語言隨著生活層次的豐富而豐富起來。顯然小春當時所處的環境也不可與小圓相比。這個只能說是十年間社會變遷造成的啦。

 

5、影片畫面

《鋼》的影片拍攝角度、色彩更為飽滿與豐富,特別是在破舊廠房的背景下更具有油畫感。《和》的背景是老北京四合院,像是水墨畫。

 

就寫這麼多吧,反正外行,純瞎看的。理想主義的悲壯在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