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沙沙

2011-10-14 04:34:15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記憶之城


 「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日子」------而你還在抓著夢想和現實不放手

抽了三根煙,看完一部電影。
我見過那破舊不堪的廠房和道路兩邊矗立的煙囪,甚至一段很長的時間裡還穿行在那些形如鋼鐵巨人的黑色管道和纜車中間。當時剛認字的我直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牆上的標語:
比如「嚴是愛,松是害」
又比如「高高興興上班,安安全全下班」

每個廠區基本都有內部的軌道,火車來的時候搖鈴想起來,杆子放下,火車過去杆子再抬起來,行人和車通過。那個時候廠子裡的分工就很細了,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不用說挖礦的,煉鐵的和煉鋼的分別在不同的區域,甚至鐵路調度也是專職的,更有人燒鍋爐做飯,開纜車送皮帶。當然也免不了為了更好的工種走後門送禮,爭得頭破血流。
某日失眠,嘗試回憶,發現自己竟然可以想起穿越廠區那條路的走向和每個細微末節。只是記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昨非了,鐵道拆得七七八八,廠區日漸縮小,廠區外的稻田蓋起了高樓大廈,而青蛙的鳴叫也再也聽不到了。
而電影中那些臨時搭建的理髮屋,舊樓房,好像不久前還路過的樣子,一切被推翻的時候卻總是那麼快。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融合一直沒有變,廠子裡總有些見不得人的和私底下流傳的是是非非,前一秒喝酒聊天的人下一秒可能操起板磚就對著輪,只是這裡什麼都呈現出一種白熱化的狀態,哪怕是對對方的關愛,都是用吵罵來解決。
我媽是坐辦公室的,所以向來不喜歡工人那一堆,覺得沒文化只好賣苦力,他們總是一堆一堆的,喝酒罵人打仗,但是有時候我個人也嚮往那種大排檔吃肉喝酒的熱火朝天。更何況工人的手藝向來是讓他們比較自豪也是一般人無法企及。
例如我曾經心血來潮自己設計過一個燭台,後來我哥按照樣子在廠子裡用鋼條幫我焊了出來,雖然精緻不足但造型竟然說得過去。

工人和農民有著天然的不相同性,農民是有著小農意識以家庭為單位,安於現狀同時也滿足於現狀,只要有一畝三分地便自給自足。而工人則什麼都沒有,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是有著集體的觀念很容易團結在一起,但是一旦失去工作,便失去了全部。
所以馬克思同志最後選擇了工人階級進行煽動,集體觀念強容易拉幫結派,什麼都沒有所以什麼都豁得出去。

下崗危機是90年代末期開始的,當時完全不能理解這些人丟掉了鐵飯碗的沮喪,不知人間疾苦地覺得這個沒有還可以再找,況且下崗的都是不會鑽營不懂進步早該淘汰的崗位,可是對於上年紀的人被意識形態塑造成型的人來說,失去工作卻等於失去了一切。
失意就會喝酒,喝多了拿老婆孩子出氣,人生的不如意進而事事不如意,也有些人從此另尋出路發了家,但是更多的是從此沉淪失落,那個時候沒有爆發革命真是奇蹟。

原來破舊的廠房前幾年還是可見的,如今基本被高樓取代,這幾年的房價持續上漲,寸土寸金,煙囪被炸只是窺豹一斑。聽說前幾年的《姨媽的快樂生活》趙薇住的破舊樓房就是在那附近拍攝的,現在根本找不到了,鐵質的門框和窗框,冬天的時候要用膠帶堵住才能避免漏風。
遠去的不過是一個時代,而如何懷念那些美好和不美好都無法阻擋時代的腳步

至於那些來不及實現的夢想,只能寄託於下一代,而無法寄託的,就淹沒在滾滾洪流中。
也有人不肯妥協,掙扎,可是當活著只是為了更好的活著,誰又能奢求夢想真的滿足呢?
當然也有執著而幸運的人,例如郎朗他老爸
或者過程更重要,實現與否已經不算什麼,這樣想會讓我對那個時代多了點釋然
浮生若夢,如飲水,冷暖自知。

至於電影,情懷在如今國內的電影市場來看實在屬於稀缺動物,導演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只是表達方式確實有些問題,要表達的太多導致剪輯節奏有點問題,也許想要細膩些反而顯得瑣碎。
另外對於某些人來說,東北人的表達方式和幽默理解起來,難度確實有點兒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