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1-10-15 21:19:19

活在當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2005年時,法國奧塞美術館提出一項計劃,邀請四位分別代表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國際知名導演,每人拍攝30分鐘的影片,然後組成一部劇情長片,以慶祝該館成立20週年。不過這項計劃最終沒能完成,只有代表亞洲的侯孝賢拍出了《飛翔的紅氣球》,以及代表歐洲的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拍出了《夏日時光》。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在國際間的知名度不算高,不過在華人圈還是比較出名,畢竟「張曼玉前夫」這個名頭為他博得不少華語媒體版面。阿薩亞斯推出於2008年的《夏日時光》是一部規格很小的小品作品,影片最大的宣傳賣點是有大明星朱麗葉-比諾什加盟演出,不過比諾什在裡頭的戲份和重要性其實並不很高。而從拍攝的手法來說,這部片子採用簡單的單線、直敘方式,儘管舒緩中帶著些許溫馨,但整體調性趨於不慍不火。

單從故事走向來看,《夏日時光》只是一部普通的家庭倫理片,講述一個已經開枝散葉的家庭故事,但如果以哲學思考的角度來切入,這部電影無論是在表現方式上或是議題分析上,都有著特殊突出的地方。《夏日時光》作為一部由美術館邀請拍攝的影片,「公眾藝術品」自然是當中的核心主題,但導演阿薩亞斯並沒有想當然爾地宣揚「公眾藝術品」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而是將「公眾藝術品」拆解成公眾和藝術品這兩個元素,透過「人」這個最基本的感知主體,以及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來探討背後所隱藏的生命/死亡與傳承意義。

一個藝術品在被美術館收藏之前是屬於個人的,最早歸屬於創作者、之後則傳遞給繼承者、再之後可能成為私人的收藏或者公眾的展品。在這傳承的過程中,藝術品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美感和實用價值之外,還逐一被附上了個人的情感意義、時代的歷史意義、以及現實的金錢價值。就像祖母流傳下來的珍貴古董花瓶,作為備受祖母疼愛的繼承者,是應該將它當做花瓶來使用?當做對祖母的懷念來保存?當做保值增值的珍品來交易?還是當做美與時代意義的表徵來向公眾展示?而在這種種的選擇之中,祖母和繼承者之間究竟是什麼被傳承下去、又是什麼被就此捨棄?人的主觀情感和物的客觀價值之間,是否有共存的空間?

■《夏日時光》的劇情很簡單,講述一個老婦人過世後,將遺產留給三個早已經各自成家立業的孩子,雖然老婦人生前極為珍視這些遺產、也花費大半生守候著這些遺產,但她留下的唯一遺言卻是讓孩子們自行決定如何處理,出售也好、保留也罷,只要三個孩子都同意就行。這些遺產包括一間孩子們出生和成長於其中的老舊莊園、多件價值不菲且具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以及幾本由某位知名繪畫家留下的珍貴手繪本,而這位知名的畫家正是老婦人的舅舅、孩子們的舅公。老婦人留給孩子們的遺產全都得自這個舅舅,雖然舅舅已經過世數十年,但老婦人內心裡始終深愛著他,也正是這份深刻但禁忌的愛,支撐著她這多年的守候。

老婦人的三個孩子性格截然不同,長子是一個念舊的經濟學教授、次子是一個實際的商人、獨女則是一個前衛的現代派設計師。除了長子住在法國巴黎在,另外兩個孩子則都長住國外,而且因為年紀的關係,只有長子對過世多年的舅公留有記憶和個人感情。對於母親留下的遺產,懷舊的長子希望能保留這一切,將老宅子和裡頭的物件作為家族共同財產傳承給下一代,但是次子和獨女則都寧願將遺產全數出售變現,畢竟兩人都不在法國生活,認為只為了一份空虛的緬懷之情,便要每年支付大筆的維護費用極不值得。對於弟弟和妹妹的選擇,長子深感遺憾與難過,但仍舊很理性地尊重他們的意見。

■影片主要的內容圍繞著遺產處分的過程開展,不同的人或因為性格、或因為過往經驗、或因為未來生活的不同,對不同的事物各自抱持著不同的觀點,而透過這個觀點上的差異、甚至對立,「生命和傳承的意義」這個命題的複雜與矛盾便被凸顯出來。儘管探討的命題很複雜,但就呈現手法來說,《夏日時光》處理得極為出色,在流暢而簡潔的敘事線之中,藉由許許多多相互對立的狀態來分析和探討。

》老婦人為愛守護大半生的遺產,卻不要求孩子們繼承這樣的信念,而是根據自身的生活狀況在做處理—在守護這些遺產藝術品的日子裡,老婦人感受到的是寂寞與孤單,這些藝術品雖然帶有情感意義,但畢竟是沒有生命的東西,無法溫暖人心。

》老婦人的孩子們為她的安葬做了仔細的安排,希望母親過世後仍能有一個可供憑弔和懷念的地方,然而母親的墓地卻是一塊年代久遠、受葬人不再可考、即將被推倒重整的地塊—無論如何努力,無論可供回憶的事物是否流傳下去,人在死去後,註定會被遺忘在時間的長河之中。

》身為經濟學教授的長子出版了一本專書,裡頭表述經濟運作狀態無法衡量也不該被干涉,專家對此提出批評,認為長子否定了經濟學的價值,連帶地也否定自己作為經濟學家的價值,然而這本書卻頗受讀者喜愛—一個事物同時存在多種價值意義,一種價值遭到否定不等於所有價值都遭到否定,而一個事物對不同人產生不同意義,對一個人沒有價值不等於對所有人都沒有價值。

》老婦人為舅舅出版紀念畫冊,以紀念這位知名的當代藝術家,然而畫冊中卻出現一個昔日故人的照片,這位故人也是位藝術家,在三十年前聲名顯赫,但如今卻沒人認得—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地位和名聲極為主觀和虛幻,傾全力維繫這樣的地位與名聲也許只是無謂。

》為了規避遺產稅,孩子們不得不將具有紀念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捐贈給美術館,但美術館卻礙於管理成本,不得不悉心評估和衡量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藝術品對個人的紀念意義與對公眾的藝術價值都是相對的概念,都必須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選擇保留或割捨。

》獨女希望將舅公的手繪本拿到美國分開拍賣,以拓展觀賞人群並增加舅公的國際知名度,但當地的美術館卻希望手繪本能留在法國、集中出售,畢竟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對法國人來說有情感意義—即使是公眾美術館,也不免將藝術品的情感意義置於創作者的名聲和公眾的分享價值之上,因此藝術品的社會與文化意義,未必高於個人的情感意義。

》老婦人生前鍾愛一對古董花瓶,當其中一隻被打破後,便小心保護和收藏著剩下的那一隻。另有一對不受老婦人喜愛的玻璃花瓶,老婦人的女管家因為不知道背後的藝術價值,將之拿來使用,日日為老婦人插滿鮮花—當藝術品同時具有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時,藝術價值往往為持有人帶來的是心理負擔,實用價值卻為持有人帶來生活的快樂。

》老婦人生前不同意將一隻銀質托盤留給獨女,因為知道她從不認同和欣賞藝術品背後的歷史意義。但在老婦人過世後,獨女執意為自己留下這隻托盤,因為她覺得這隻托盤美得難以割捨—當藝術品被賦予種種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時,藝術品本身的美經常被掩蓋和忽略,而當種種客觀價值被摒除後,藝術品的美反而顯現出來。

》長子的女兒吸食大麻遭到警察逮捕訓誡,長子並未因吸食大麻這件事情對女兒多加責備,因為他自己年輕時候也曾做過同樣的事情—血緣這種東西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無論當事人喜歡或不喜歡,總是會傳承下去。

》長子到美術館參觀自家捐贈的藝術品展示,看到往來的參觀者態度輕忽且少有駐足觀賞,內心倍感失落—藝術品的客觀價值與其對每個人的主觀意義並不對等,為了成就藝術品的客觀價值而捨棄,不必然能收穫相應的情感對價。

》長子的女兒回到已經清空的舊宅子,想起祖母生前以充滿感情的方式告訴自己,他舅舅曾經在此地為自己劃畫過一幅美麗的畫作,如今這幅畫作早曾為某個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縱使無法保留前人留下的珍貴物品,但當中的美好記憶卻仍舊可以留存在後人心裡。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總是追求「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而對講究家庭倫理的中國人來說,家族情感與歷史的傳承,經常凌駕於個人在當下的生命意義。然而,《夏日時光》裡頭,導演阿薩亞斯卻藉著一系列的二元對立論證,凸顯「傳承」二字的虛幻飄忽,並進一步肯定個人當下生活的重要性。無論客觀認知為何,大部份人主觀上都希望自己縱使撒手離去,仍能被記憶、被懷念,然而現實卻指出這種希冀的無可為之。每個時代里總會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人物,但到最後,真能長久被記憶的,只是其中的極少數。即使是同屬一個家族的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曾曾祖父母是誰、名啥?

既然被長久懷念與記憶是不切實際的想望,則逝者的意願和事物所具有的情感價值,其重要性便有限,至少不值得為此犧牲生者的生活幸福來成就它們。而在剝除人們對事物的主觀情緒後,事物自身的價值便應該回歸本源,優先從實用意義、直觀美感、甚至金錢價值來對待,而不是基於各種被附加上去的社會、文化、或藝術意義,畢竟這些意義都極為抽象虛幻、主觀易變,會隨著所站立場、所處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換言之,人應該活在當下,珍惜和享受眼前的事物,至於身後的一切,都與你無關!

《夏日時光》裡頭呈現的是一種極為個人主義的思想信念,從東方的思想方式來看,未必能完全認同裡頭的觀點。不過單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就不知道法國奧塞美術館是否欣賞得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