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港)

7.7 / 113,344人    163分鐘

導演: 柏納多貝托魯奇
編劇: 柏納多貝托魯奇
演員: 尊龍 陳沖 彼得奧圖 黃自強 坂本龍一 鄔君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敏儀

2011-10-18 18:14:35

溥儀,時代之縮影 ——簡析電影《末代皇帝》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起電影《末代皇帝》,我們也許會有些不甘。這是一部以中國浩瀚的歷史作為背景,利用漫長的時間跨度,深刻地刻畫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悲劇一生的電影。可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卻是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作品,這讓我們為這部電影著迷的同時也不得不反思自己。身為中國人,卻很少能做到以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歷史,只看到歷史好的一面,卻忽略了歷史不好的一面卻更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是怎樣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今天。

   在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眼中,溥儀就如同一個符號,深深地鑲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錦帛中,其意義不亞於中國漢字。所以在電影的開篇,用一首帶有濃濃宮廷風卻夾帶著深深悲涼的配樂,配上被符號化的紫禁城和漢字的畫面已經暗示了主人公悲涼的一生,同樣被符號化的溥儀,存在於新舊交替的時代中,被浩瀚的歷史雲煙湮沒,卻又被命運緊緊束縛。末代皇帝不過是一個處於時代更替的尷尬角色,他的悲劇不過是經歷了太多的物是人非,卻始終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樣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通過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末代皇帝這一段歷史被更加客觀真實地還原了,可在導演的眼中,溥儀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不只是一個歷史的犧牲品,所以不排除電影中有加上導演的個人情感作為潤色。因為在「歷史」和「故事」之間,似乎「故事」更能成為電影表達情感的方式,即使「歷史」被美化了,可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能把「故事」講得更加完滿,本質的東西還在,給予我們的反思與感動也更加真實動人。

   不得不說,電影《末代皇帝》是一部成功的電影。電影以嫻熟的藝術表現手法,深刻地刻畫了人物豐滿的形象,讓故事的脈絡清晰,給予觀眾更多電影以外的感動與反思,也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末代皇帝與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電影結構方面,導演採取的是回憶與現實交叉剪輯的方式,保持了故事張弛有度的彈性,也讓觀眾能持久地被故事吸引,與電影主人公同喜同悲。

在色調運用方面,我們能看到電影裡面場景是用冷色調處理的。利用自然光線,把紫禁城營造成昏暗,腐朽的形象,有別於以往給人金碧輝煌的印象,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電影主題而服務,電影根據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所撰寫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自傳而改編的,末代皇帝的悲涼,導演通過對環境的渲染來體現,也為電影的基調奠定了基礎。

   電影中獨特的鏡頭運用和優美的構圖為電影增色不少,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美好的視覺盛宴。儘管電影是拍攝於八十年代,可就電影行業日趨成熟的今天看來,這部電影中的鏡頭似乎擁有歷久常新的魅力,所謂經典,大概就是如此了。

   不同於同時期的中國電影,《末代皇帝》在鏡頭運用方面已經具有濃重的西方特色了,無論是鏡頭的推拉搖移,鏡頭的切換或者是特寫長焦等鏡頭的運用,已經徹底的西方化了,西方的拍攝手法精緻得讓我們驚艷,這也是我們對這部電影著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影中有一幕的鏡頭運用讓我著迷。

   那是三歲的小溥儀的登基之日。一開始,小小的溥儀身穿不合身的龍袍坐在龍椅之上,龍椅下跪著兩個大臣,而他的左手邊站著主持登基大典的大臣,就這個場景,導演給的鏡頭並不是溥儀處於畫面中心的中心構圖,而是將龍椅處於鏡頭的右方,使得畫面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這與我們平常所見的拍攝皇帝的鏡頭不同,可也正是導演的匠心獨運之處,理應至高無上的皇帝並不處於畫面的中央,也暗示著小小的溥儀不過是皇室的傀儡娃娃,大權旁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即使是到了皇室的覆滅,他也不能自己做主,依舊是日本人的傀儡,他傀儡的一生,導演就通過這個短暫的鏡頭了暗示,也是電影的亮點。
   這樣的心裡暗示導演運用得出神入化,就如登基之日大臣用來安撫不耐的溥儀的一句話:「這就快完了」,也令觀眾對這位末代皇帝的命運感到悲涼,這樣的暗示也預示著日後一個時代的慘澹終結。
   電影中主觀鏡頭的運用令我們眼前一亮。

   如電影中導演拍攝慈禧太后的鏡頭大多是採用仰拍的方式,這是模擬了小溥儀的主視角的鏡頭,就是這樣的主觀鏡頭,能讓觀眾能如同身臨其境,使觀影體現更為真實。

   其他鏡頭也運用得極其出色。

   如小溥儀登基之日,他對冗長的登基儀式感到不耐,卻被門外的黃幡吸引住目光。黃幡象徵著皇權,這也是導演的精心安排。溥儀跳下龍椅,這一幕導演運用的也是溥儀的主觀鏡頭,他吃力地跳下階梯向門外走去,接下來的鏡頭也堪稱經典,溥儀想觸摸黃幡,可黃幡卻慢慢地升了起來,把門外的世界展示在溥儀的眼前——滿朝文武百官的跪拜,導演一個廣角的大全景鏡頭,把這壯觀的場面展現在我們眼前,這也暗示著這個皇朝已命不久矣,一個國家的責任落到了一個三歲小孩的肩上,也造就了日後不可逆轉的悲劇。

  電影中呼應的鏡頭使用的頻率也很多。如溥儀十歲的時候一直陪伴他的奶娘被送走,他追著轎子跑的鏡頭和多年後婉容被送走他追著車子跑的鏡頭相呼應,也暗示著他對自己人生的無法掌握和對身邊人的遭遇的無能為力。又如他三歲登基時坐在龍椅上的鏡頭和他年老時回到曾經是他家的皇宮坐在龍椅上的鏡頭相呼應,這樣的鏡頭給了電影一個完整的印象,使故事更添扣人心弦的魅力,也使故事更加飽滿。

 概念化的鏡頭的運用也讓人佩服。慈禧太后的死亡方式也許並不是按照歷史照搬,可安排她在夜明珠下,說完冊封溥儀為皇帝后在他眼前死去的方式似乎更能體現出新舊交替,老太后與新皇帝,預示著一個時代已經死去,新的故事要展開了。無獨有偶,年老的溥儀在太和殿與帶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交談也有著同樣的意味。末代皇帝與新時代人類,還有從幾十年前藏在龍椅底下的那隻竹筒里爬出的蟋蟀這樣的情節同樣被概念化了,和電影的開篇一樣,相互呼應,象徵著舊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電影中演員的精彩表演。這部電影的跨度較大,人物的心理變化稱得上大起大落,而尊龍卻能把人物的感覺把握得精準,由他所飾演的溥儀有血有肉,把一個傳奇人物在一個波瀾壯闊的年代的一切演活了,配上豐滿的故事情節,精緻的鏡頭運用和運用得恰到好處的音樂和剪輯,於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就誕生了。

  溥儀是一個被浩瀚的歷史長河所湮沒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什麼造就他所遭遇的一切呢,我們難以從個人或時代中作出選擇。一批在不同時代掌握他的人生的人使他從高高在上的皇帝不停淪為傀儡,成為別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一個動盪的年代也使他從傀儡淪為戰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接受了共產主義的改造長達十年之久。個人造就時代,時代成就個人,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向好的方面去想,新時代終於來臨了,使得他終於可以掙脫了所有的枷鎖和罪名,成為一名合法的公民,在共產黨的庇護下重新獲得應有的自尊和自由。他所經歷的一切也從側面來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從一個微觀的角度去看世界,遠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加仔細,更加深刻。這一切一切,我們都應該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以客觀的視角去看待,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給我們所留下的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