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高地戰--The Front Line

高地战/TheFrontLine/BattleofHighlands

7.4 / 5,065人    133分鐘

導演: 張勛
演員: 高洙 申河均 劉勝秀 金玉彬 高昌碩 李在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任丘

2011-10-19 02:59:44

活著,才是最大的勝利


戰爭電影作為類型片的一種,深受廣大影迷特別是男性影迷的喜歡,但可惜的是,戰爭電影一向是歐美電影的特長,在整個亞洲,都鮮見優秀的戰爭電影。究其原因,主要是戰爭電影不光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還必需要有一支過硬的特效技術團隊。並且擁有良好的特效還只不過是進入戰爭片的門檻而已,除技術之外還要有獨立的思考和濃厚的人文關懷,這就更是難上加難。在我的心目中,戰爭片的典範是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和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這幾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沒有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去反映戰爭,而是把著眼點放在了交戰雙方的個體,去表現和反思戰爭帶給雙方的傷害和痛苦,所以說,真正優秀的戰爭電影,骨子裡一定是反戰的。
亞洲的戰爭電影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這種局面一直到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出現才得以改觀。韓戰是世界近代歷史上繼二戰之後發生的參戰國家和人數最多的戰爭,而且時至今日戰爭只是處在停戰狀態,仍未結束。韓戰讓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分裂長達五十年之久,朝韓雙方為此付出了極大的軍事和經濟代價,也給民眾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一對親兄弟,只為意識形態之爭而反目成仇,進而兵戎相見,現在看來,就是一個笑話。然而在當時美蘇的冷戰背景下,讓這種情形在全世界多個地方成為了現實。《太極旗飄揚》的主人公是一對親兄弟,兩人在戰亂中失散,再見面時已經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到底把對方當做敵人還是兄弟,這是個問題。這種情形要是放在我國主旋律電影裡面,那一定是大義滅親殺之而後快的,殊不知所謂主旋律就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的宣傳工具而已,是泯滅人性存在的。幸虧這是一部韓國電影,骨肉情深戰勝了意識形態,哥哥為了掩護弟弟撤退,反戈一擊,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的戰友,犧牲了自己的性命,換來了弟弟的倖存。《太極旗飄揚》成功的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念詮釋了韓戰,也讓韓國電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太極旗飄揚》之後,韓國湧現出了多部以韓戰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如《共同警備區》、《歡迎來到東莫村》等,從不同側面對那場曠日持久慘絕人寰的戰爭進行了揭露和反思,也都獲得了不俗的反響。本來以為類似題材很難再拍出新意,誰知《高地戰》的問世,還是帶給我無限的驚喜,讓我對韓國電影刮目相看,進而佩服得五體投地。
《高地戰》的高明之處首先在於戰爭背景選擇的刁鑽。影片沒有選擇韓戰的正面戰場,而是把背景放在了戰爭後期,交戰雙方在板門店進行著膠著的談判,三八線上一個無名的高地卻成了談判中一枚重要的籌碼。雙方為了爭奪這個高地展開了將近兩年的慘烈戰鬥,期間陣地易手多達五十多次,整個高地就是用朝韓雙方戰士的屍體堆砌而成。這個戰場堪稱人間地獄,每天戰士們的衝鋒往往意味著明天的撤退,雙方的交戰就像希臘神話裡面推石上山的西緒弗斯,所有的努力都只不過是徒勞,他們只不過是統治集團利益博弈下的棋子而已。因此,他們會在戰爭間隙盡情的狂歡,會在上戰場之前叮囑自己的戰友「活著,才是最大的勝利」,他們在戰場上英勇奮戰,在暗地裡卻和對方互通有無,他們會在上司下令「死守到最後一人」的時候,擊斃自己的長官然後率部撤退。凡此種種,都是我輩受天朝教育所不能想像的,但轉念一想,戰爭打到這個地步,帶給人們的只剩下了恐懼和厭倦,勝利對於他們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停戰、活著、回家才是戰士們最大的心願,這才是真正的人性、真正的普通人的願望。
《高地戰》的另一高明之處在於立場儘可能的客觀,在影片中,你看不到對朝韓任何一方的醜化或者美化,大家都是一樣的身不由己,一樣的厭倦戰爭,一樣的渴望回家。在影片開始出現的那位朝鮮軍官曾經對著俘虜自豪的聲稱:「知道你們為什麼失敗嗎?因為你們不知道戰鬥的理由」,而到了影片的結尾,當主人公再次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朝鮮軍官說:「我曾經非常清楚,但是太久了,久得我已經忘記了」。無論是什麼樣的主義,在生存的渴望和死亡的恐懼面前,最終都會煙消雲散。即使你背負再大的理想再多的主義,身後也不過是一抷黃土。
經歷了千辛萬苦九死一生,雙方戰士們終於熬到了停戰的時候,可以回家了。一時間,歡呼聲響徹雲霄。然而,現實充滿了荒謬,停戰協議生效在12小時之後,也就是說,雙方還要拚個你死我活來爭取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領地。我本以為這個煽情的段落是編劇刻意為之,誰知到網上一查,竟是歷史事實。「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在板門店,朝,中,美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北緯38°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百度百科」。原來荒謬的歷史才是最好的編劇,我無語了。似乎老天也為之悲慟,淚水化作了漫天的大霧,對峙的雙方不約而同的唱起了思鄉的歌曲,他們知道,回家的路並不遙遠,只是他們已經沒有機會再次踏上歸鄉之路了。
只要是戰爭,就是非正義的,內戰更是如此,無論誰勝誰敗都是悲慘而又無奈的結局。而作為戰爭中的個體,什麼為國捐軀、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都是些屁話,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活著,回家,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希望。看完影片後,你沒法去譴責裡面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們犯下了在我們看來無法原諒的罪行。要怪只能怪荒謬的歷史和自私的統治者,因為戰爭只是他們政治利益的再分配,和老百姓毫無關係,但代價卻是千千萬萬條鮮活的生命和無數支離破碎的家庭。
張勳作為一名新晉導演,在去年的《義兄弟》已經展現了他駕馭商業片的能力,初露鋒芒便挑戰最難拍攝的戰爭片,這對張勳來說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背水一戰。成功則躋身韓國少數能夠駕馭戰爭片的大導演,失敗則黯然出局,再難有出頭之日。從結果來看,張勳還是成功的,他用一盤剩菜加上新的佐料做成了一道可口的大餐。縱觀此片,要反思有反思,要批判有批判,確實讓韓國戰爭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高地戰》也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首先在演員選擇上過於考慮票房,找來了一票偶像派帥哥美女,好在韓國演員比較敬業,表演上還算中規中矩,要是換成大陸的偶像明星,估計這電影就慘不忍睹了。其次,在編劇上,有些情節的設置還是顯得有些刻意,比如金玉彬扮演的女狙擊手,對情節的發展沒有太多的意義,即使將其刪去也無不可。另外比如學生兵被狙擊手幹掉的橋段,明顯是照搬自《全金屬外殼》,雖說有致敬的意味,但也太著痕跡了。但這些都是旁枝末節,瑕不掩瑜,正是因為有《太極旗飄揚》和《高地戰》的出現,韓國戰爭片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其實何止是戰爭片,整個韓國電影產業都已經走出亞洲衝向世界,屢屢讓世界為之震撼,更讓中國的同行們望塵莫及喟然長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