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航
2011-10-21 18:02:18
牽起靈魂的手
電影裡對待死亡的態度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敷衍輕視的。槍戰片裡機關槍掃射,一群看不清面孔的人倒下,甚至還來不及忘記滿螢幕的血跡,下一組槍聲又迫不及待響起。
其實何止電影裡,就在每天翻開的報紙中,打開的電視螢幕裡,各種離奇的死亡以日新月異的方式不斷挑戰著人們的想像力。當「死亡」成為一個每天在新聞里頻繁出現的詞語,人們對它的陌生感與抵抗度越來越小。現今,非一樁離奇死亡案件已經不能有效引起注意,甚至,當一樁又一樁層出不窮的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一次次「創新高」後,人們對死亡數據的「容忍度」似乎也在提升。
現代人對待死亡的態度還能更輕率點嗎?對於生命的價值認識還能再模糊點嗎?當越來越多人群不斷抱怨無法尋求生命存在之意義時,又有多少人願意哪怕多用一秒鐘時間思考死亡的真正含義。那些古老流傳的對靈魂、對神靈、對精神世界的叩問更是越來越遠,更無關尊敬。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又何談闊達地對待生存?
在這個時代看《入殮師》是需要勇氣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光有勇氣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你在這個匆忙的時代里捨得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一個人,一個人在電影裡開始學著對生命加一分敬畏。
與常人一樣,小林君得知自己應聘的新工作是入殮師後,心中在牴觸與高額薪酬之間左右搖擺。如何隱瞞妻子,如何面對年少朋友的不解,如何適應面對屍體的不適,如何用自己一雙手還原死者原本的模樣,讓死亡侵蝕的面孔在他的手下慢慢恢復生氣,讓靈魂重新進入軀殼,在入殮師的幫助下,有態度地上路。他正一步步學著去觸摸生命的本質。
這部電影之所以如此成功,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原因。小林君的扮演者本木雅弘曾是日本上個世紀最紅的偶像之一,他的俊俏面孔為入殮師這個角色增添了至少一半魅力。他在這部電影裡,大多數時候身著黑色風衣,白色襯衣一塵不染,用最體面的裝束護送死者最後一程。黑白衣物下,他一直保持著略有距離感的表情與態度,這與入殮師這個職業呈現出來的該對生命最後的敬畏,無比吻合。
電影中間時時穿插著小林君端坐高高的山崗上拉琴的畫面,他身後是被白雪覆蓋的山頂,和蔚藍天空。渾厚豐滿的大提琴聲,昭示著深層而複雜的情感。
他也並非總是那樣面無表情。整部電影其實是有意擯除著常規對死亡的恐懼感與儀式感的,在很多時候它都選擇用喜感的方式來表達對死亡的闊達。很多時候,明明是告別的嚴肅時刻,導演卻用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細節來處理,讓人覺得死亡也不過是人生中尋常的一部份。除了哭泣,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來與人告別。而恰恰是這些歡笑的表演,讓觀者流了最多的眼淚。這才明白,笑著哭最痛。
為老奶奶穿上長筒襪,為兒子畫一個女孩的妝容,給丈夫臉頰印上鮮紅唇印、為母親抹上口紅⋯⋯這些細節拼湊起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正因為這些細節讓人相信,小林君並非只是程序化重複這些看似雷同的步驟,他用對待每一個生命平等的態度,還原了生命最原本的模樣,也在這場護送往生者靈魂上路的過程中,與自己的靈魂交談。
無論牽引過多少靈魂上路,要親手護送三十年未聯繫的父親去另一個世界,對於他都是無解的難題。延續數年對父親的怨恨,在回憶裡加深,無法擺脫的親情又使他矛盾,不願沾手又無法徹底袖手旁觀。
或許所有的誤解,都將在其中一方結束在這個世界的旅行時得到寬恕吧。他專業又嚴肅地為父親的屍體入殮時,堅毅眼神裡淌出的淚珠一顆顆滴落在父親的肌膚上。父親原本的模樣在兒子手中被一點點復原,曾經被格式化的記憶也在一點一點修復,多年來以為早已遺忘的父親模樣原來從未忘記過。早銘刻心底,不用想,也忘不掉。
握在父親手心的小石頭,三十年來就如自己兒子常守身旁從未離開。而如今,他也即將成為一名父親,這份愛,有了延續。
入殮師即使在日本,也已遠非一個可以普遍見到的行當。在中國的入殮師情況又如何呢?前幾日讀到《南方週末》專題報導中國入殮師的現狀,動車追尾事故在一定程度上讓這個多年來不被人注意的行業開始被灑上了一些些關注的目光。在這篇不算長的報導里,我記憶最深的是,原本官方只安排了三天工作時間為動車遇難者屍體整容的入殮師,最後硬是堅持了九天。他們希望自己修復的每一副容貌都能讓家屬不失望。這一份對待生命最後模樣的尊重,與《入殮師》里想要傳承的精神一脈相通。
可以說,這是一部屬於東方的電影,來自東方題材,拍攝手法也是東方人特有的含蓄和富有禪意。但,這更是一部屬於所有世界的電影,它展露在其中的價值觀,是普世的價值觀,是全人類都能懂的價值觀。那就是,對待生命,即使它已經駛向最後一站,但並不代表一切都熄滅。這是一個結束,也是另一個開始。生命隕落,靈魂開始在入殮師的慎重護送下啟程。
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敬畏,死亡也不再恐懼,生命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而你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死亡,也彰顯著你將怎樣面對生存。生與死,不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他們共同構成我們的世界。一個是有形的世界,一個是無形的世界。入殮師則是這兩個世界的連通者,他牽起靈魂的手,從這頭一直護送到那頭。
http://dxhbxh.blogbus.com/logs/16812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