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南方嘉木

2011-10-21 23:30:33

世紀末的孤獨群像


影片的一開始,就讓我感到莫名的孤獨感。

鑄造廠的兩座大煙筒冒著滾滾的白煙,大牆下是出殯的靈柩,就算出殯的配樂早已不再是嗩吶之類,雖然迴旋著降B的步步高,我依然感覺到世紀末的那份寂寞。

上個世紀末,是我生命的起點,卻也是一個時代的遠去。桂林、淑賢、小菊、二姐夫、汪工、胖頭……無論他們的選擇如何,不論是選擇浪漫主義的追夢,還是現實主義的物化,這個時代給他們的終究是寂寞,他們的人生不再像上一輩人毫無懸念,他們開始幻想,卻又迷茫。就像桂林偷琴不得在飛雪中彈琴,一束追光,一片寂寞,一點無奈。
 
影片簡單詼諧的表現形式,配以直白的東北味方言,場景極其簡單,老式民宅、廢棄廠房、馬路上的歌攤兒、發出滋滋聲的烤肉爐子還有啤酒瓶碰撞下夾雜的笑聲。主人公總是身處那單調的背景下,他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而鏡頭早已走遠,身後是那條熟悉又陌生的老街,破舊的民房在寂靜的夜裡和喝酒的人一樣落寞。

我喜歡影片對現實的文藝化處理,喜歡這群人在運豬車裡唱歌,索性用半頭豬做了立麥;喜歡一群人撬開廠房生鏽的鎖,為女兒造一架鋼的琴;喜歡大家一起端著飯盒大口的吃飯,帶著工人的糙;喜歡一群中年人追逐小混混,然後放他們灰溜溜的逃跑……他們生活在這個寂寞的時代,卻還是天真的懷抱著夢想,不知某個時刻我忽然覺得他們更像是超級瑪麗,後來他們會懷念那些在荒菜地、黑暗的劇院、在偷琴的牆頭奔跑的記憶。我不得不承認,影片還有你那麼點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它刻畫的人物群像執著、固執、瘋狂。還真有點《百年孤獨》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影子。


汪工對大煙囪的悼唁,或許是這部影片裡唯一一段文縐縐的語言。他是這樣說的,「在有的人眼裡啊,他是成長的記憶;在有的人眼裡他是回家的座標;在有的人眼裡他就是兩根煙囪;可是在我的眼裡,他就像一個被我遺忘了許久的老朋友,當有一天聽說它要走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就在我的身邊,我不知道是該竭力的挽留,還是默默的看著它離去,突然有種莫名的憂傷,似乎覺得有話要說,可又不知道說些什麼,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發展的進程需要它離開,我們重要是這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就像人們預料的大煙囪還是倒了,升騰著漫天的煙塵。

人並不是萬能的,就像歷史的車輪不會為任何人停住,最後桂林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算真的造出一架鋼的琴,又能怎樣,小元還是向那似乎光明的新時代跑遠了。後來,大煙囪老了,留下一片煙塵;老爹也走了,留下一盒骨灰。漆黑的屋子裡就只剩下他一個人,新時代正鳴著笛呼嘯而來,而舊時代也早已隨風而去,只剩下他。

上個世紀末的變革是社會進步的陣痛,而他們作為新生兒的母體必也有義務承擔這份苦難,那架鋼的琴在小元的彈奏下發出失準卻動人的旋律,他們沉默著,只是不停地抽著煙,聽得入神,品味著這世紀末的孤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