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鐵衣甲--Ironclad

铁甲衣/铁衣甲/铁甲战士

6.1 / 43,724人    121分鐘

導演: Jonathan English
編劇: Jonathan English
演員: 詹姆斯柏爾福 布萊恩考克斯 凱特瑪拉 戴瑞克傑寇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風也

2011-10-23 12:08:22

冷兵器時代地理條件決定諸侯解王權的結果(轉)


國人暴動」與《大憲章》的不同結果 by  國洪新

 本人在前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國人暴動」與《大憲章》的不同結果,很大一個原因是由於地理環境造成的,題目很大,在下不一定能掌握住,試寫一篇,純屬拋磚引玉,供眾網友批評指正。

  當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後,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守住這兩塊地方(諾曼第和英格蘭)?當他在世時這件事並不明顯,但威廉死後,與法王的戰爭就一觸即發。到「失地王」約翰時,其在諾曼第的領地已經損失殆盡。為了奪回諾曼第,約翰開始加稅,結果導致貴族造反,約翰於1215年被迫簽署了《大憲章》。

  《大憲章》簽署的人除了英王以外,還有25人。其中包括:坎特伯雷〔Canterbury〕總主教,英格蘭首席主教與聖羅馬教會的樞機主教斯德范〔Stephen〕、都柏林〔Dublin〕總主教亨利〔Henry〕、倫敦主教威廉〔威廉〕、溫切斯特〔Winchester〕主教彼得〔Peter〕、巴斯〔Bath〕和格拉斯坦堡〔Glastonbury〕主教晝斯林〔Jocelyn〕、林肯〔Lincoln〕主教休〔Hugh〕、伍斯特〔Worcester〕主教華特〔華特〕、考文垂〔Coventry〕主教威廉、羅切斯特〔Rochester〕主教本篤〔Benedict〕、吾主教宗家室之五品官員潘德福〔Pandulf〕大使、吾兄英格蘭聖殿騎士主席艾默樂〔Aymeric〕以及卓越的人如彭布魯克〔Pembroke〕的伯爵馬紹爾·威廉〔威廉 Marshal〕、索爾茲伯里〔Salisbury 〕的伯爵威廉、瓦冷〔Warenne〕的伯爵威廉、阿淪谷〔Arundel〕的伯爵威廉、蓋勒韋〔Galloway〕的阿蘭〔Alan〕(蘇格蘭之統帥)、菲茲傑拉爾德·瓦冷〔Warren Fitz Gerald〕、菲茲赫伯特·彼得〔Peter Fitz Herbert〕、德堡·休〔Hubert de Burgh〕(普瓦圖〔Poitou〕州的總管)、德內維爾·休〔Hugh de Neville〕、菲茲赫伯特·瑪竇〔Matthew Fitz Herbert〕、巴瑟特·多默〔湯瑪士 Basset〕、巴瑟特·阿蘭〔Alan Basset 〕、德碧尼1菲利〔Philip d』Aubigny〕、羅朴斯利·羅伯特〔Robert of Roppesley〕、馬紹爾·約韓〔John Marshal〕、菲茲休·約韓〔John Fitz Hugh〕等及其他我們的從屬者(呵呵,我圖省事,抄的,與英文版對過,沒錯)。

  其中提到的地名有:坎特伯雷(倫敦東南東87km,以下同),都柏林(愛爾蘭首府),溫切斯特(西南95km),巴斯(西156km),格拉斯坦堡(西185開km),林肯(北195km),武斯特(西北165km),考文垂(西北139km),彭布魯克(西332km),索爾斯伯里(西南西126km),瓦冷,阿倫谷(南西南76km),蓋勒韋(倫敦附近)。從分佈上看,英格蘭南部中部的貴族都參加了,還有遠至都柏林、林肯和彭布魯克的。可以說,英國全國的貴族皆參與其中。所以當約翰為了廢約,於1216年重新開戰時,他依靠的只有外國傭兵,戰爭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英格蘭的貴族能夠全部參戰,與其地理有密切關係:整個英格蘭東西長400km,南北長500km,按每日行軍20km算,從任何一地,15天內就可到達倫敦。貴族組成聯軍是不成問題的。

  對英國來說:《大憲章》的簽署是一件全國性的事件。

  「國人暴動」一事我在上文中已經簡單地敘述了,再去詳究真相意義不大(在此討論是共伯和干王位還是周召共和無意義)。其中提到的人有:共伯和、周公和召公。沒有提及遠方的諸侯(魯蔡曹衛齊晉等),基本可以認為是王畿內的貴族造反,其結果也是消弱了王權。這種王權的消弱是致命的:宣王時,千畝之戰,王師敗績後,王師不再是一支決定性的力量。

  為什麼齊魯等諸侯沒有與聞呢?我們可以看看他們都城距鎬京的直線距離:魯(900km),齊(1000km),蔡曹衛(約500km)。從齊地走到鎬京,估計要兩個月了。



  所以「國人暴動」只是個局部事件,與諸侯沒多大關係。

  周是個很特別的朝代:小邦周能夠消滅大邦殷,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偶然的事。宗周為了控制邊遠地方,採用了大封諸侯的政策。而在大封諸侯後,周天子的力量被大大地消弱了。遠方諸侯各自為政,不聽號令(如魯齊專征伐)。在這種情況下,厲王的富國強兵政策方向是沒有錯的。而「國人暴動」的結果就是宗周的解體,諸侯坐大。

  有週一代,天子封賜之事比比皆是,但奪封則很少見,諸侯世卿相互攻伐(如欒氏攻公家、韓趙魏滅智、公子棄疾奪位),尺土不入王室。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戰國末。秦初,在討論是郡縣制還是分封制時,雖然只有李斯一人堅持郡縣制,但始皇帝還是採用了它,周的教訓不能不說是一大因素。而秦能統一六國,很大程度上也是拜郡縣制所賜。

  郡縣制的缺點在當時並不明顯,古人不是先知,如何能知道?一味地責怪古人是否過苛了(可能又有人說我不知所云了。沒錯,我是有些話沒說。呵呵)?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