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平沙無垠

2011-10-23 17:19:36

從兩個角度看柏林之戰


《帝國的毀滅》是一部從德方視角顯現柏林戰役的電影,我看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拿它和蘇聯《解放》系列五部曲中的最後兩部:《柏林之戰》和《最後一擊》。雖然說,就戰爭電影的表現手法而言,後者是全景畫式的,「司令部真實」和「戰壕真實」並重的,而前者,表現的是納粹分子困獸猶鬥的場面,「司令部」和「戰壕」幾乎沒有縫隙地接上了。

先說希特勒,《帝國的毀滅》里,希特勒是毫無疑問的主人公,他的確如女秘書榮格回憶的那樣,是一位頗有些教養,但是看上去有點疲憊的老紳士——這只是對於他身邊的「小人物」而言,對於將軍們,他就是一頭只會發脾氣下死命令的,令人生厭的老頭子(不過,雖然希特勒總是下那些無法完成的死命令,但是他的軍事觸覺還算比較靈敏的),對於他的人民,他就只要求他們去完成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宏願,對於他自己,也是這樣,把自己捆綁到了這個瘋狂的理想上。他對於這個理想的執念的確是有點藝術家性質的,就像他在搬進地堡前還要看著他做的未來的新柏林城市模型,做一番美好地想像,看來,他還是做個建築師比較好!

《解放》裡的希特勒,無疑是單調的多了,只是個歇斯底裡的老瘋子,毫不體恤下屬與人民的老獨夫,不過我倒不想批評蘇聯人對希特勒的意識形態隔膜,《解放》拍攝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那個時代,鐵幕隔開的雙方對於希特勒的研究挖掘都沒有現在這麼深,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蘇聯人,都覺得希特勒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

再看一下「末日」降臨前的德國人,我特別想提一下那個《帝國的毀滅》里,那位11歲的希特勒青年團「戰士」,他的爸爸去叫他快回來,他身旁的士兵卻說,你這個父親應該以你的兒子為榮,他擊毀了兩輛坦克。他父親又訓了一通,這孩子喊了一句「懦夫」,然後跑開了。而後來,這個孩子還是看明白了,戰爭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跟著他的老兵剛躍出戰壕就被流彈正中腦門而死,後來,又見到了更多人的死亡,終於,這個孩子也「懦夫」了,跟著榮格夫人跑了,但是我想說其實這是種勇氣,那麼多大人不肯接受現實,紛紛自殺了,做了無謂的犧牲品,而他還是選擇了生,畢竟,他只是個孩子,雖然殘酷的戰爭也使他不再無辜,可世界還是需要希望的。

《解放》里也有一個被納粹思想洗腦的小青年團戰士,他當然也像那個時候許多德國青少年一樣,一心要為希特勒盡忠,因為當了俘虜還嘴硬,挨了不少蘇軍戰士的嘴巴子,被帶到朱可夫面前的時候,還是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朱可夫只是問了一句:「你有媽媽嗎?」那孩子就羞愧了,果然只是個孩子,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可以值得愛的東西,知道愛什麼,還是有希望的,這個孩子最後也被放了。

《帝國的毀滅》還塑造了不少當時地堡裡的女性,戈培爾夫人帶有一種女性式的偏執,最後一次見希特勒的時候還說:「元首,你讓我成為了德國最幸福的女人。」大開趴踢安撫人心的愛娃,倒也算得上忠貞不渝,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的非理性因素。

《解放》一系列中,塑造的最突出的女性形象,當屬蘇軍女衛生員卓雅契卡了,在鋼鐵一般的戰爭面前,在鼓譟廝殺的雙方戰士面前,她處處給人很另類、有點不太協調的感覺,庫爾斯克戰役時,德軍開始進攻,她卻祈求戰爭早點結束;1944年的新年,她的祝願也是大家都能活著;攻克柏林,一群人在被拔下的國會大廈前歡呼,而她,還在為愛人的死而憂傷。倒也體現了「戰爭,應該讓女性走開」的觀點。

這兩部片子,其實都令我有所思考的,前者,是精細的敘事,後者,是大場面的描述,「戰壕真實」略顯粗糙。但是,共同的是,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畢竟,活下去很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