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法海:白蛇傳說--The Sorcerer and the White Snake

白蛇传说/法海:白蛇传说(台)/白蛇传说之法海(港)

5.8 / 8,742人    China:100分鐘 | USA:93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導演: 程小東
演員: 黃聖依 林峰 蔡卓妍 李連杰 文章 徐若瑄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覲威

2011-10-30 02:15:56

技術主義思維下的平庸與蒼白


從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挖掘素材作為電影母本是當今電影創作中一種日漸凸顯的趨勢。從《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雷雨》)到《畫皮》(改編《聊齋誌異》),從《山楂樹之戀》(改編自同名小說)到《最愛》(改編《丁莊夢》),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似乎已經極力把根須深入到文學的土壤中以求獲取營養。然而,當下的中國電影創作似乎又陷入了進退的兩難境地:不斷新瓶舊酒的改編讓已然審美疲勞的觀眾對電影的製作水準差評不斷;另一方面,一些原創性強的電影由於投資、市場、宣傳等諸多方面的因素而票房慘澹,即使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很難在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與這種兩難境地相應顯露出來的,則是在「大投資大回報」觀念影響之下的技術主義思維傾向——過份追求影片的技術表現和視覺衝擊力,而忽視對電影本身內容的創作。《阿凡達》的成功帶來了電影技術新的革命,高額的票房回報使得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忽略劇本自身的表現力而注重特效,技術主義就某種程度而言重新氾濫。《肩上蝶》、《畫壁》等影片反映出的這種傾向,在《白蛇傳說》中尤為明顯。然而,技術所不能掩蓋的是電影本身的平庸與蒼白,這樣的趨勢折射出的則是當下電影創作的浮躁環境。
情節改編:平庸荒誕
作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另外三部為《梁祝》、《孟姜女》、《牛郎織女》)之一,《白蛇傳》的故事流傳甚廣,儘管版本不同,但核心情節還是具有連貫性和內在一致性,都將許、白的愛情故事完整的表現出來,同時也讓一些經典橋段如水漫金山、斷橋等深人人心。對這樣的故事進行改編,很大程度上需要編導在尊重觀眾審美需要基礎上進行思維上的創新,賦以作品新的意義和內涵,但創新並不意味著毫無原則的胡編亂造。《白蛇傳說》的改編讓觀眾絲毫看不到影片情節的邏輯性,反而充斥著大量荒誕、平庸、膚淺的台詞,以及自恃高明的橋段和粗劣的特技效果。我們知道,許、白二人的相識不是風月場上的偶遇,是發自內心的深愛和跨越倫理障礙的廝守,因而,編劇在這裡安排的許、白相識便讓人莫名其妙:白素貞一眼就看上了落水的許仙而不惜用自己的真氣相救,許仙因為白素貞的水中一吻而瞬間定情。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許、白愛情的嚴肅意義,同時無法為後面情節的展開提供合理的邏輯依據——如果他們的愛情只是這萍水相逢後瞬間擦出的火焰,那麼我們如何去理解他們愛情悲劇後面所承載的力量?沒有根基的愛情如何換來心甘情願的付出與廝守?
也許是刻意為了追求創新,劇作者在這裡將盜仙草的情節移植到了許仙身上,試圖表現雙方在這場愛情中各自的付出,但是編劇在這裡忽略了一個尤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對許仙的形象塑造。無論是在古典傳說還是在以往的文藝作品中,許仙這一形象都是作為一個矛盾體而出現的:一方面,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願意與妻子長相廝守;另一方面,他骨子裡又有著中國古代傳統知識分子的懦弱,聽信法海讒言,成為破壞自己幸福的幫兇。徐克《青蛇》中許仙的形象將這種矛盾性進行了深刻細緻的刻畫,正是由於許仙自身的怯懦鑄下大錯,才更加體現出他幡然悔悟時對於愛情的見解的巨大震撼力。但在《白蛇傳說》中劇作者的這一改動,使許仙站在和白素貞同等的地位上,甚至讓每個角色都以「完人」的姿態呈現,忽視了電影本身所應具有的人物形象的表現力。如果說《青蛇》試圖在傳遞「所有的神都是人」的理念的話,那麼《白蛇傳說》中所闡釋的,即「所有的人都是神」的庸俗看法。影片中的白蛇甘願為許仙付出,許仙為了白蛇而去盜仙草,能忍為了救青蛇不惜與法海反目,青蛇為了救白蛇不惜一切,法海因為能忍而對青蛇手下留情,甚至那些小動物個個都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如果影片中存在著如此之多充滿愛心的人,那麼許、白愛情悲劇的根源只能歸結為他們各自身份的巨大差異。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劇作的「創新」依然只是為了表現一個陳腐主題的話,那麼這種所謂的「創新」價值何在?
就整體的劇作結構而言,由於為技術噱頭服務的支線(包括人物和情節,比如能忍被蝙蝠妖咬到)過多,整個影片顯得過於零散。台詞並未為推動情節而服務,而是機械、零散地穿插在演員的表演之中,完全限定了演員的表演空間。如此蒼白平庸的劇情設計幾乎可以說是影片失敗的根源所在。
演員表演:乏善可陳
主演們在影片中的表現乏善可陳,動輒聲嘶力竭的叫喊間或楞擠眼淚糾纏絲毫讓我們看不到任何藝術創作的痕跡,反而更容易讓我們把目光投到配角演員身上。
從《海洋天堂》開始,李連杰開始了其自己拓展戲路的努力,希望以新的螢幕的形象出現,《白蛇傳說》似乎又讓李連杰走回了功夫之王的老路。與以往不同的是,在《白蛇傳說》中李連杰的功夫被特效技巧所淹沒,連文弱的黃聖依在功夫巨星面前都能夠抵擋一陣甚至是佔據上風。這不禁讓我們想到王晶《鼠膽龍威》借張學友所飾演的形象對電影技術主義的嘲諷。李連杰所飾演的法海,沒有趙文卓的矛盾與自省,反而是以一種冷處理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極為中庸的人物。與李連杰在《海洋天堂》中有過合作的文章飾演的能忍本是一個可以充分挖掘的人物,但由於劇本本身在人物形象上沒有足夠的素材支撐,演員在角色上的創作自然也就很難再有發揮的餘地。
由於劇本的平庸與蒼白,《白蛇傳說》將人物形象能夠表現得空間壓縮到了極致,每個角色都是極為概念化的,觀眾對人物形象的判斷基本靠的是固有經驗,而絕非演員的表現。眼花繚亂的技術很大程度上已經為演員的表演戴上了面具,讓我們無從看到表演的真實。
亂彈及其他:
需要指出的是,《白蛇傳說》可以說是一個典型,是技術與商業結合的典型,是劇本蒼白與電影產業浮躁的典型。影片的投資者在談及出品理念時曾說拍這部影片是為了「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看完此片大家最為深刻的一個感覺則是:那些口口聲聲喊著為文化而電影的投資者恰恰不懂得什麼是文化。所有新瓶舊酒的投機與生硬的「炒冷飯」都只能讓大家愈來愈失去對國產電影的信心,技術主義繁榮下所隱藏的,是利益的驅動和對電影本體的忽視。
《白蛇傳說》就好像一條蛇,它中了自己釀造的毒,吞下了自己以為甜蜜的苦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