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
2011-11-08 04:26:57
Fraglie
《The hours》中文譯做《時時刻刻》,不知為什麼這麼翻譯,倒是英文能讓人有更多聯想和猜測。
電影接近後半段時,我看得幾乎窒息,內心很焦躁,幾乎看不下去。上一次看電影這麼「肉緊」是張楊的《昨天》,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二者有個共同點——用活生生的生命和真實的人的痛苦告訴你,他們認為的生命是什麼。而這種真實的痛苦很可能勾引出自己內心的痛苦。您說,怎能不「肉緊」呢?
上一次我質問自己的生命是高三上學期,若沒記錯的話。現在我對別人提起都帶點自嘲:「那時就是走進了自己的圈子,繞不出來。其實生命哪有那麼簡單呢?我才多大!」好像這麼說,這樣的思考才會跟現實的生活符合。如果你跟別人說你在思考生命,那你離現實生活多遠啊!你又怎麼能確保每個在聆聽的他人都能理解你彼時的所思所想呢,所以倒不如自嘲一下。這樣說,在別人面前是過去了,可是,只怕過不了自己這關,因為這個問題似乎只要你仍放在心中,它不會因為你曾經問過也曾經答過而變得沒那麼深刻。
臨近大四,有一個問題有這樣浮現:為什麼到了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無論你願不願意,無論你是否準備好了。我不排斥去做,不排斥去實習,不排斥去找工作,但是為什麼洶湧的人潮裹挾著你,不得脫身。不要和我說,你可以選擇你喜歡做的啊。因為,你我都清楚,你有大學裡的schedule,你有父母的期待,你有同學的督促,抽開身來看,一切不都好好地安排在那嗎?!甚至不需要多想,你只要出力就好,努力就好,那麼,你就可以擁有大部份人應有之生活,但是,有人是要質問的,質問所謂的生命,我要質問!
Laura:What does regret means to you when you have no choice?
總是這樣,要做出眾叛親離的行徑,遠離你身邊的親愛的人所認為的幸福,背離了人世的常規和道德,然後年老時總有個問題纏繞:你後悔嗎?怎麼答呢?當然願意遵循常規路獲得人世之幸福,那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也就沒有後來所有的糾結和回首;但是,也總有一個不知哪來的聲音呼喚你,你受不了要走上那條路,如果你意識到人生只有一次的話。所以,蘿拉這個回答很好,媽的,你以為我願意啊?!我他媽沒選擇啊!都他媽沒選擇了,後悔頂個屁事啊。
Leonard問:why someone must be to die?
維吉尼亞 Woolf說:someone must be to die in order that the rest of us should value life more.
為什麼你的小說里一定要有人死去?為了讓其他人更珍惜生命。
生命沉重之處或許在此。隆兄不久前說他相信人的肉體會消亡,但是所謂靈魂是獨立與肉體之外的,我們的身體只是一個載體。當時心情不好,所以粗暴地打斷他科學化地解釋。但是即便心情平復,我也不相信的。除非有個人死了後,靈魂遊蕩一週又奇蹟般重生,而且奇蹟得以我的智商我能相信,否則,我不信。
至今不太能接受生命地逝去,遠的不說,只要那個人我是認識的,我知道他的存在的,而不是新聞中一個人名一個數字的,所有生命的逝去我現在都不能接受,因為若接受了,也就接受了自己也有死去的一天。我不接受,我不是不知道,我只是不接受。
有時候,活著活著就忘了這件事,於是就有不斷的生命的逝去提醒你,提醒你只是一具肉體。我很渴望尋求到我的生命的意義,因為這樣我或許就可以接受了,並且坦然了,但是迄今沒有。
維吉尼亞 Woolf:「「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直面生活,我在電腦前覺得這句話是說給我聽的,依然無望和無奈,但是我不需要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