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米歐

2011-11-09 21:36:09

通過電影《喜宴》試論中國傳統婚姻文化對現代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負面影響


      同性戀一直在爭取屬於自己的人群的婚姻自由,事實上在現代以後,他們的努力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二十多個國家或該國部份地區實現了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它們是:丹麥、挪威、瑞典、冰島、荷蘭(第一個法律認可同性 婚姻的國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傳統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西班牙、法國、德國、芬蘭、瑞士、葡萄牙、比利時 (第二個承認同性 婚姻合法的國家,但這部法律不允許同性家庭收養孩子)、英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南非、紐西蘭。部份地區合法化的國家:美國、阿根廷、澳洲。[ 《人民網——盤點全球同性戀合法化的國家》2011年1月11日]這些國家大部份屬於基督教國家,在基督教法令中,基督教對於同性戀的反對態度是及其嚴肅和不容存在的:
   「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
   「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 《利未記》十八章二十二節,二十章十三節]在這些國家範圍內,事實上來自宗教文化的反對壓力原本很大,但得益於良好的民主思想基礎和獨立的立法體系,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立法議案可以衝破層層阻礙得以通過,不得不說在某種程度上給了反同性戀者一記有力回擊。也在事實上證明了同性戀婚姻的客觀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近代以來,學術界早已將同性戀定性為人類自主意識中的合理行為。雖然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開始相信,同性戀行為是原生性的、正常的、無干預意義的。然而這類人畢竟只是少數,大部份人仍然覺得同性戀是變態的、怪異的、不可接受的,至多承認同性戀是不觸犯法律的。但更普遍的認同是,在道德層面上同性戀是值得批判譴責的,不要說同性婚姻想上升到婚姻層面,就連同性性傾向一旦干擾到正常的異性戀婚姻的正常進行,那都是可惡荒謬,罪大惡極的。特別是在欠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亞非等國),民眾普遍接受同性戀的程度很低。在許多亞洲國家,受儒家禮樂制度影響下的人們,自然把娶妻生子,傳宗接代看作是一個成年男子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責任義務。
   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或者儒家傳統文化究竟對婚姻家庭有著什麼樣的解釋。被視為華夏婚姻制度之圭臬的《周禮》,被後代稱為「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三禮之主旨即「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文獻中有對婚姻傳統有著明確的記載「男女有別,然後父子親;父子親然後義生,然後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 《禮記 郊特牲》]周禮之所以要把男女有別上升到理論原則高度之上,就是要貫徹「同性不婚」的思想。
    事實上中國千年來傳承的濃厚的儒家禮樂思想,給人們婚姻功能的第一認識即是傳宗接代。除此而外的其他因素都弗如遠甚。特別是男女感情,在中國婚姻制度裡邊幾乎不被上升到理論高度。中國男人三妻四妾的合理性似乎首先打破了現代愛情觀中愛情的忠貞性這一首要因素。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婚姻並非建構在情感基礎之上,在文化體系中對夫妻感情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導和存在價值肯定的很有限,取而代之的是夫妻之間「契約式」的責任和義務。[ 特別是在男權社會當中對女性地位的歧視導致的更多的對妻子一方的束縛和責任施加。——筆者自注]
      既然傳宗接代成為了婚姻生活的「頭等大事」,那麼同性之間的性接觸,這一違背人類生殖繁衍規律的行為,自然成為了不倫之事。按照禮制的解釋,這不僅給氏族繁衍帶來最嚴重的阻礙,也給家庭關係的合理構成,甚至是區域、國家的人口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這在自然生產條件很落後、人口數量得不到保證的當時,也許從政府統治意義角度出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如今人口急劇膨脹,造成嚴重社會負擔的今天會產生不利影響嗎?不是反倒會有利於我國人口控制嗎?——筆者自注]
       但是在非婚姻層面的同性戀情,在中國一直似乎無甚干預,甚至一度衍化為社會風氣。特別是在貴族階層當中,男風盛行,人們對此毫無避諱。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當中,有大批人物扯上同性戀關係,寫出竟是一個長長的名單:馮淵、賈寶玉、秦鍾、北靜王、蔣玉菡、賈璉、賈珍、賈薔、賈蓉、柳湘蓮、薛蟠、藕官、藥官、蕊官……究其原因在於嚴酷的封建禮教束縛下,人們不得不尋求一條通往人性自由的路徑,哪怕這條路晦暗、曖昧,但這是必要的選擇。所以非婚姻層面的性生活就顯得輕鬆詼諧的多了。矯枉過正似的猛烈地對性解放,在中國各階層社會裡都普遍存在。這似乎像是過於嚴肅的會談氣氛之餘,人們在場外嘻嘻哈哈,達到釋放壓抑情緒的目的一樣。
    那麼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中國傳統禮制文化下,婚姻的第一要務是關注和實踐家族的繁衍,凡是不觸碰婚姻層面的性接觸,甚至是同性性行為,都是允許的、詼諧的、普遍認同的(僅限男方)。所以中國傳統婚姻是不拿感情作為存在基礎的,取而代之的是倫理綱常,甚至是家庭契約(家法?)。
    中國傳統禮制文化下的婚姻,是以傳宗接代,維繫家族關係作為存在依據的,夫妻雙方事實上並非是婚姻的主體,而是家庭,或者更直接一點來講即「父權」,這個主體為達到婚姻終極目的而被動的成為了實施工具。
    傳統婚姻中男女愛情不作為存在依據,那也就可以認為,在現代愛情價值觀內,傳統婚姻是不具意義的。這種沒有愛情依據的婚姻,是偽愛情、偽婚姻。試問:這樣的偽婚姻以及附於其本體的偽觀念、偽原則,譬如「同性不婚」,在以人權和自由作為第一原則的現代社會裡,還存在任何的合理性嗎?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同性愛情、同性婚姻還應該受到這種偽原則的任何阻礙嗎?
    同性戀人(純粹同性性傾向者)的異性婚戀因素(不論是自覺地還是被迫的),不僅僅是不應該得到肯定,而且事實上違反了以人權和自由為基的現代道德標準,是應該遭到唾棄和禁止。中國現在有證可查的同性戀人群數目是三千萬,其中80%選擇被迫與異性結婚。也就是說,中國目前至少有四千八百萬人是生活在與自己性傾向不同的配偶家庭中,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增長。如今與男同性戀者結婚的異性性傾向女性有一個固定的稱呼,叫做「同妻」,這樣一個群體正在遭受著冷漠、壓抑甚至是充滿暴力的家庭生活。她們無辜的受害,當然與選擇異性性傾向者結婚的同性戀者的自私做法有關,但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是腐朽而又強大的傳統婚姻價值觀對普通大眾的荼毒。
    今天的中國社會廣泛、迫切的需要新的婚姻意識、性意識的崛起、教育和普及。新的婚姻意識的一個典型象徵就是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在一個國家的立法,正是這個國家民主、自由、尊重人權的象徵。在我國,同西方基督教國家相比,宗教干預的因素幾乎沒有,按理說同婚的立法應該比其他國家順利的多,就是因為傳統婚姻觀念對同性戀婚姻的否定,並且深植入心,接受「同婚」實施的群眾基礎很脆弱,才導致其立法困難重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