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moon小姐

2011-11-10 06:36:42

意象刻畫的鋼鐵時代————那最還念的戲碼


《鋼的琴》說實話,沒有觸動到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不懂什麼藝術,沒研究過任何電影拍攝製作的技法,也就沒有什麼資格去談論它的好與壞了。但是,我看完一部片子,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那麼情感至深的東西,那樣,我就是記住這部電影。
《鋼的琴》中的淑嫻一角讓我感受到一抹新亮與特別。
她捨棄一切幫助陳桂林只是為了愛情,僅此而已。整部電影的大背景是灰暗的,荒蕪的廢棄老工廠,她是電影中唯一一抹鮮紅。而演員秦海璐的演技很到位,把淑嫻演的很像淑嫻。她也愛藝術,還能唱俄國歌劇,會鋼琴,可見其藝術造詣之高。而他卻不什麼藝術家,只是一個下崗女工。跟著小樂隊,沿街賣唱。工人階級也渴望藝術熱愛藝術,但藝術始終都是居廟堂之高的奢侈品。
不是每個有夢的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而陳桂林卻想讓女兒成為鋼琴家,是圓了女兒的夢,桂林自己的夢,也是淑嫻的夢。她是年代的失寵兒,但她還是那麼美好善良。她是唯一驕人的紅色。
我覺得他是一個意象,象徵著大工廠時代人們的夢想,美好卻不可能實現。同樣,可以認為意象的,還有兩座塔。這兩座塔從片頭開始就不斷被人們討論著。導演還特地插入一個片段:下面人頭濟濟歡欣鼓舞,大家眾志成城在台上領導者的帶領下決心改造這兩座塔。大黑板上畫滿了它的改造設計方案。又是聯名信,又是開大會,最後在一片靜默的注視下,它們還是被炸了。陳桂林說的好,它沒有價值了!的確如此,社會真是變了,大家天天去廠子做工的年代已經結束了,拉也拉不回來。東北鋼鐵廠「又紅又專」,女工哼唱這蘇聯歌曲,那兩座塔依然吞吐這煙霧,那個高歌為四化奉獻青春的時代終究還是結束了。它的結束是必然的,肯定的。正如陳桂林即使造出了鋼琴也必然失去女兒一樣。所有的情懷和掙扎都有著失敗的必然性。
沒有人可以阻止歷史的滾滾車輪。
對了,還有一對車輪讓我記住了。那便是陳桂林的代步小破摩托車。它的出鏡率也很高。深藍色的車身,開到哪兒,哪兒就被它「轟隆隆」的引擎噪音給煩死。它除了「破」「噪」之外,沒有任何特點。沒有特點就是它的特點,它太平凡,就像每個人的老父親一樣。那破摩托載著陳桂林接回老父親,追趕王抗美問他借錢,帶過淑嫻……最後,它「轟」的一聲爆廢了,老父親也死了。他就像老父親一樣,沒有一句台詞,沒有任何特別的場景給他展現自己,他就這樣默默的支持著陳桂林,一直到死。破摩托象徵這無言的父愛,無論是老父親對陳桂林的,還是陳桂林對女兒的……
導演已經很用心去做片子了。這一點,我深深欽佩。他善於抓住細節來和人物交相呼應。縱使,電影我不喜歡。那也僅僅是因為那個工人的年代離我太遠,我沒有感覺。我看它就像看舞台上一場精彩演出,看過也就看過了。而張猛導演也有意把它做成一場舞台戲,使用了太多的舞台劇的元素,用了很多音樂,插了很多歌伴舞,而片子裡特寫鏡頭很少,都是推來推去的鏡頭。誠然,《鋼的琴》也只能是一台舞台劇了。歷史不會重演,這一切都成了一場戲。再演進入們的心頭,演過,看過,懷念過,掙扎過,必須曲終人散,註定挽留不住。
而時代卻頭也不回,勇往直前。放不下的,只有多愁善感的人們自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