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午夜巴黎(台)/情迷午夜巴黎(港)

7.6 / 451,036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瑞秋麥亞當斯 麥可辛 瑪莉詠柯蒂亞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石頭搖籃

2011-11-11 01:37:35

假若全部時間永遠存在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人生在巴黎,有人沒生在巴黎。這是片頭迷死人不償命的巴黎風光給我的強烈觀感。伍迪·艾倫對巴黎的愛真是赤裸裸的,他借吉爾之口說:「巴黎,就是宇宙的亮點。」
  
故事很簡單,要看明白——全明白——很不容易。美國青年作家吉爾·彭德和未婚妻伊內茲借伊內茲父親生意拓展至法國的機會,一起到巴黎觀光。吉爾狂愛巴黎,很想留在巴黎潛心文學創作,而不是被好萊塢買斷寫劇本。對上世紀二十年代大師雲集的巴黎,吉爾更是心醉神迷,雨中漫步巴黎街頭也令他無比憧憬。無奈雅不敵俗,准岳母陪准小倆口淘結婚物品,吉爾不得不陪侍左右,落寞鬱悶,天空撒下雨滴,也只能陪她們迅速鑽進計程車,隔窗望雨興嘆。特別是碰到以掉書袋為主業,以曖昧勾搭他人女友為副業的未婚妻的老同學保羅後,只怕巴黎之美麗指數也在吉爾受傷受挫受辱的心頭一路走低。

一次據守自尊的獨自漫步,微醉的吉爾在夜巴黎迷了路。零點鐘聲響過,一輛老爺車駛來,車上的人熱烈招呼他上車,到了一個酒吧,吉爾在科爾·波特《讓我們開始做吧》的歌聲中有些犯迷糊。一個美麗的女人注意到了他,隨後又把丈夫斯科特·菲茨傑拉德介紹給他,「你的目光好像變得很呆滯,震驚、發獃、麻木、腦葉切除……」澤爾達·菲茨傑拉德說吉爾。當然!怎麼可能不?隨他們從酒吧轉場至夜店,還沒進門便見約瑟芬·貝克在跳舞,吉爾徹底傻了,但轉瞬他便陶醉了,這是他夢寐以求的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巴黎啊!吉爾了無艱難更無險阻地穿越到了那個黃金時代。菲茨傑拉德夫婦把他帶往下一個酒吧,他坐在了海明威對面。海明威不知道懷舊商店是幹什麼的,對吉爾引用的他未來作品中的句子也毫無反應。就像後來跟布努埃爾聊他未來電影中的情節,布努埃爾也是一頭霧水一樣。吉爾請求海明威幫他看稿,海明威把他帶到了格特魯德·斯泰因家。斯泰因,那可是20世紀初巴黎Rue de Fleurus文藝沙龍的傳奇女主人啊!她正和畢卡索在爭論一副畫,焦點是畫中人阿德里亞娜的性感是含蓄的還是奔放的。風情萬種的畢卡索的情人阿德瑞娜熱衷於獻身藝術家,和吉爾也相談甚歡,兩人都有「生不逢時」感,只是她鍾情的年代是十九世紀末。

如是夜夜拷貝,吉爾在不同世紀來去自如,既賞新世紀明媚陽光,又享舊世紀厚實榮華。海明威與他談人生,斯泰因幫他看稿,巴恩斯與他共舞,達利提出為他畫像,阿德里亞娜和他互為愛慕。吉爾從阿德里亞娜的遺著中得到真傳,買了付耳環相贈,她吃驚不小,「這太……太不尋常了!」當然,那是近百年以後工藝嘛,呵呵!穿越中還有穿越,兩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乘上一輛馬車,又去到了十九世紀末——阿德里亞娜嚮往的美好年代。在紅磨坊,他們見到了亨利·土魯斯·洛特雷克、埃德加·德加、保羅·高更。高更說他和德加正在討論這個時代的貧乏和缺乏想像力,他們嚮往的是有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文藝復興時代。吉爾若有所思,原來人們總是對「現在」不滿,他試著告訴阿德里亞娜「未來」的好處,比如有抗生素。可是她不想走了,她要留在這個豐滿輝煌的美好時代。女人總是比男人爽氣!

古今中外為什麼如此多的人都認為更好的年代在過去,我卻老是想著要能活在未來該多好?哈哈,這是貪生怕死的含蓄表述。
  
就這樣,伍迪·艾倫將「巴黎、巴黎,我愛你!」的深情呼喚從二十一世紀一直撒回十九世紀,綿延百餘年。通過吉爾的輕鬆穿越,一枚又一枚大師、泰斗登台亮相。有不少人作過科考,不,藝文考了,我也是一邊看一邊考據一邊慚愧。要是影片中的每一個埋伏,不,包袱,都能像看到莫內在吉維尼的水上花園,看到那座日本橋、那池睡蓮,看到他的巨幅環型睡蓮圖那樣親切歡欣(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1278283/),或者起碼至少像看到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畢卡索、達利、高更、德加,熟不熟另當別論,至少知道,也不至於如此慚愧,覺得對不住伍迪·艾倫對法國、對巴黎的一往情深,對不住浩如煙海燦若繁花的歐洲藝術文學史……突然間,伍迪·艾倫這老頭兒的花招彷彿露了餡,片頭弄那麼一大堆美死人的巴黎風光,不就是為了誘敵深入嗎?
  
本文標題「假若全部時間永遠存在」,是也在電影中現身的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中的詩句,四重奏組詩的第一詩篇《焚燬的諾頓》對時間與永恆的冥想,其意象跟伍迪·艾倫讓吉爾在時間長河中自如來去頗有異曲同工。所有的時間都存在,是實現穿越的前提。「穿越」在《午夜巴黎》中雖然只是器,為方便伍迪·艾倫並呈他所摯愛的這座城市的黃金時代,但他不經意間為「穿越」的去神秘化,去複雜化,其對「時間」隨心所欲的處理,令影片意外洞開了一扇令人迷亂的意象之門:假若全部時間永遠存在呢?艾略特詩歌中的下半句是:「全部時間就再也都無法挽回」。這種悖論式的語言究竟要闡述什麼?拯救?1948年,60歲的艾略特繼葉慈之後,以詩人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給他的授獎辭中說:「(艾略特)著手從事一系列同樣輝煌的詩歌創作,追求著一個痛苦的、尋求拯救的主題。在一個沒有秩序、沒有意義、沒有美的世俗世界中,現代人『可怕的空虛』以一種強烈的誠實躍然紙上了。」伍迪·艾倫要給巴黎寫一封情書,現世的素材一定也是令他覺得「沒有意義、沒有美」,不足以表達他的愛,而現代人「可怕的空虛」,電影中比比皆是,他只能穿越回那些曾經的黃金時代,擷取有意義的、美的、貨真價實的。至於他有沒有喚起或者拯救什麼的意圖,不得而知。比如說大傢伙看完電影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得有點兒什麼建樹,令我們這個時代也成為未來人有興趣穿越回來的時代。可是一個時代是好時代還是壞時代,決定權又似乎不在現世人手上。杜尚就說過:「和後一代相比,當代人的看法微不足道」,他打比方:「是後輩的人來決定允許什麼樣的東西放進羅浮宮。」
  
最後,再摘抄幾行T·S·艾略特《焚燬的諾頓》的詩句,那種超驗的意象格外令我迷醉。

現在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
也許都存在於未來的時間,
而未來的時間又包容於過去的時間。
假若全部時間永遠存在
全部時間就再也都無法挽回。
過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種抽象
只是在一個猜測的世界中,
保持著一種恆久的可能性。
過去可能存在和已經存在的
都指向一個始終存在的終點。

(請勿轉載)
————————————————————————————————————————

還是要藝文考一下電影中出現的那些人物們,伍迪·艾倫選擇他們,多元、聲色並茂、彼此之間互為關聯似乎是一個比較顯見的原則。

1、科爾·波特(Cole Porter 1891年6月9日—1964年10月15日), 百老匯音樂創作巨星,是一位具有高超作詞水平的音樂家。電影中他自彈自唱自己的歌曲《讓我們開始做吧》(Let's Do It)是他1928年為音樂劇《巴黎》所作的配樂。其妻琳達·李·托馬斯(Linda Lee 湯瑪士),是富有的社會名流,當時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人之一。

2、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1月21日),美國作家,身後文名如日中天,躍登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家數一數二的地位。最著名的小說是《了不起的蓋茨比》(或譯《大亨小傳》),堪稱美國社會縮影的經典代表。娶名門之女澤爾達·莎爾(Zelda Sayre)為妻。

1925年4月,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相遇,迅速成為好友,但後來關係逐漸冷卻,更開始明爭暗鬥。澤爾達則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海明威,說他是「假貨」、「騙子」、同性戀,並阻止丈夫與海明威來往。電影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互相看不順眼。

3、讓·考克托(Jean Cocteau,1889年7月5日—1963年10月11日),法國幻覺派藝術家。(未出場)

4、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1906年6月3日-1975年4月12日),移居法國的非裔美國黑人舞女、歌星、影星。以性感大膽的舞蹈和柔美歌聲曾紅遍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超級女明星,海明威稱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同時,她還是一名為法國情報部門搜集納粹高官情報的美女間諜。 戰爭結束後,法國總統戴高樂親自授予她「戰爭十字勳章」和「抵抗獎章」。她1975年去世後,數萬人出席了她的葬禮,葬禮上法國政府為她鳴放了21響禮炮。

5、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和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度普利茲獎及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晚年患多種疾病,飽受折磨,精神十分抑鬱,終用獵槍自殺。病痛、精神抑鬱、創作難以超越自我、電痙攣療法導致的一度嚴重失憶等都被視為自殺原因。一生結過四次婚。一戰期間義大利政府授予他銀製勇敢勳章。

6、胡安·貝爾蒙蒂·加西亞(Juan Belmonte García ,1892年4月14日 - 1962年4月8日),西班牙鬥牛士。

7、愛麗絲·芭貝特·托克拉斯(1877-1967),美籍法國先鋒藝術成員、格特魯德·斯泰因的同性伴侶,與其共同主持沙龍。電影中她來為海明威和吉爾開門。

8、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美國作家、詩人、評論家和藝術收藏人,她位於巴黎花園街27號藝術沙龍,在二戰前後的30多年裡,一直是左岸拉丁區最著名的沙龍,是當時在巴黎的藝術家們,特別是年輕的藝術家們心目中的朝聖之地。

斯泰因曾經指著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便把這話題在了《太陽照樣升起》的扉頁上,自己也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9、巴勃羅·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立體主義創始人。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卡索也是位多產畫家,遺世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也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10、阿米地奧·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義大利傑出的繪畫大師。(吉米和畢卡索情人聊天中出現,她也作過他的情人)

11、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國畫家,立體主義代表。(同上)

12、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影片一開始,吉爾和未婚妻在莫內吉維尼水上花園遊覽,後來又與保羅夫婦觀看莫內的巨幅環型睡蓮圖。)

13、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1898—1982年),美國作家,代表作《夜林》(Nightwood)。(在菲茨傑拉德主辦的舞會上和吉爾跳過一段舞,但只是背影沒有正面。)

14、阿契博得·麥克列許 (Archibald MacLeish)(1892年5月7日-1982)美國詩人、劇作家、律師,兩度獲得普立茲獎。1939年至1944年間,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1944年被任命為國務卿辦公室公共關係顧問。(未出現,吉米告訴阿德里亞娜,他剛才在斯泰因家碰見了麥克列許。)

15、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卡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16、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l,1900年2月22日-1983年7月29日)西班牙國寶級電影導演、電影劇作家、製片人,擅長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執導電影,與達利是搭擋好友。

17、曼·雷(Man Ray,1890年—1976年),美國達達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攝影家。

18、利奧·斯泰因(Leo Stein,1872年—1947年7月29日),美國藝術品收藏家和評論家,格特魯德·斯泰因的哥哥。電影中斯泰因說她說服利奧花500法朗買下一張馬蒂斯的畫,吉爾一聽傻了,說給我也來六七張。

19、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法國畫家(野獸派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雕塑家、版畫家。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20、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湯瑪士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生於美國的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稱他「在漫長的世界詩歌史上,領導並開創了一個新紀元的偉業」。

21、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1864年11月24日-1901年9月9日),法國貴族、後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為人稱作「蒙馬特爾之魂」。由於家族多代近親通婚,出現基因上的缺陷,洛特雷克身高僅150厘米。

22、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作品趨向於原始風格,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

24、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25、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納(威廉 Cuthbert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同時也是一名出版詩人和編劇家。(吉爾和女友攤牌女友劈腿時,說:「過去不會死亡」——福克納對他說的。)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