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琴難了--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忧郁的星期天/忧郁星期天

7.8 / 8,458人    112分鐘 | Argentina:113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Ben Becker 約希姆克羅爾 Andras Balint Geza Boros Rolf Bec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賊

2011-11-11 07:07:57

黑色星期天




       這是一部關於愛情、音樂和人性的電影。這篇文章同樣是一門選修課的作業,所以跟我一個課堂的同學可以參考,但不要抄襲,這樣咱倆都會不及格。

       正如許多外國經典影片一樣,對於影片名稱的中文翻譯往往大打折扣,甚至詞不達意。對於這部電影名稱的翻譯就是一個例子,中文譯名叫《布達佩斯之戀》——這個譯名就很狹隘。正如我開篇所說,這是一部關於愛情、音樂和人性的電影。中文譯名僅僅保留了「愛情」這一個維度,是很不專業的。我認為更好的翻譯就應該是直譯其名——「Gloomy Sunday」——《黑色星期天》。

 

愛情

       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愛情故事,一正一邪。

第一個愛情故事是一段三角戀情:貌美的女服務生,兢兢業業的餐廳老闆,以及才華橫溢的鋼琴師。地點是布達佩斯一間格調高雅的猶太餐廳。時間是二戰前至二戰結束。

       女服務員伊洛娜本和餐廳老闆拉西婁是一對戀人,但是她卻與前來餐廳應聘的鋼琴演奏師安德拉許一見鍾情,倆人很快如膠似漆。但同時,伊洛娜與拉西婁的愛情也在進行之中。這便形成了一個一女兩男,並且三方互相都心知肚明的狀況。影片中三個人在這段顛覆性的三角戀情中尋找到了某種平衡,建立了一種類似親情和友情的愛情。兩個男人之間沒有仇恨和衝突,而是親如兄弟。伊洛娜也是在兩個男人之間遊刃有餘,甚至有著輪流在兩個男人家裡過夜的習慣性安排。當然,這段三角戀情也幾近崩潰,但因為兩個男人都無法放下伊洛娜,伊洛娜也無法在兩個男人之中做出選擇,於是矛盾被擱置,這個狀態被繼續維持下去。

       這段在很多觀影者看來有著道德瑕疵的三角戀情,在影片中被合理化了。我懷疑真愛是不是可以這樣無私?但是正因為影片中優美的音樂,恬靜的場景,以及主人公之間真摯的情感,作為觀眾,我們確實就把這當成了一種即成現實予以接受。影片中有一幕,兩個男人躺在草地上,看著美麗的伊洛娜在湖裡戲水,兩人的眼睛裡都充滿愛憐,二人相視一笑,都滿足於自己擁有,而不再去計較是否「專有」了。

       影片的激情戲分不算多,但是拍得大膽而唯美。歐洲演員對於展露身體那份自然和坦率,在片中得以表現。性愛片段真實而美好,激情卻不流俗,應該算是色而不淫了。

       第二個愛情故事是邪惡的。

年輕的德國青年漢斯對伊洛娜痴迷,在求婚被拒之後,輕生跳河,被拉西婁所救。返回德國若干年之後,漢斯跟隨德國軍隊重返布達佩斯,此時的他身著一身納粹制服,以骷髏頭為帽徽。漢斯一改往年的質樸,變得陰險而老謀深算。他利用自己負責「種族清洗」任務的便利,壓榨猶太人的錢財,以財換命,積累了大量財富。他的出現,間接導致了安德拉許的自殺,而他對於昔日的救命恩人拉西婁,更是見死不救,最終導致身為猶太人的拉西婁死在了集中營裡。漢斯利用伊洛娜救人心切的心理,強行佔有了她,並使伊洛娜懷孕並生下一子——但漢斯對此卻一無所知,戰後的漢斯憑藉「幫助猶太人」的名聲逃脫了法律責任,並利用戰時搜刮的財富成立了德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公司。80歲的生日宴會上,漢斯選擇在布達佩斯的那間給他最多回憶的餐廳進餐,不料被仍留在此工作的伊洛娜毒斃。

       這段愛情故事的高潮在於復仇。這個復仇故事被拆成兩段,分別安排在了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我始終認為,所有故事情節裡面,最能打動我的就是「復仇」。這是一個永不過時且最易成就經典的主題,因為世界上沒有比復仇更甜美的東西。無論是古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還是歷史上經典的劇本名篇,裡面都充滿著復仇情節。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伊洛娜的復仇並不是最重要的部份,或者說,只是多條線索之一。導演把這段復仇情節當成一條隱藏的暗線,就像魔術師藏在手裡的一張紙牌,在影片的結尾才亮出,讓人恍然大悟。雖然這個設計很好,但換做我,應該會在「復仇」情節上添加更多筆墨。

 

音樂

       好的電影都有好的配樂,而這部電影除了出色的配樂以外,其主題之一就是音樂。

       潦倒的鋼琴師安德拉許譜寫了一首名為《黑色星期天》的鋼琴曲,該曲子旋律極度哀婉,充滿玄機,聽過的人都難再展笑容。無數人因為迷上這首曲子,難以忍受其中的哀傷,紛紛自盡,這其中也包括作曲者安德拉許。

       有趣的是這首曲子在歷史上真實存在,是由匈牙利自學成才的作曲家賴熱·謝賴什(Rezső Seress,1899-1968年)於1933年,在其失戀之後懷著極度悲痛的心情,在巴黎的一個陰雨的星期天完成。曲中充滿深入骨髓的絕望,數百人在聆聽了這首曲子之後自殺身亡。這首冠名為「匈牙利自殺歌」的曲子曾一度遭到國際各大知名電台的禁播,原稿也已經被銷毀。謝賴什本人於1968年在布達佩斯跳樓自殺。有分析說,此曲的音階超越了人的承受限度(不和諧音階),所以在精神上引起共鳴,導致情緒極度低落。事實上更像是一種心理催眠的作用。

       影片顯然是藉助了這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使其與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聯繫。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得藝術創作具備更多的現實根基,更易被人接受,也更易產生共鳴。

 

人性

這篇影片中,涉及人性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三角戀情中的平衡;二是德國青年漢斯成為邪惡納粹軍官的轉變。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表示疑惑的是,三角戀情本身是不是人性可以接受的?如果可以接受,為什麼現實中的例子少之又少?想來想去,最後只能認定這僅是影片中的一個虛擬的設計。這段三角戀情的存在,使得整個故事結構更具有張力。因為僅僅依靠友情是不足以表達伊洛娜、拉西婁和安德拉許三人之間的情誼的,在故事的塑造上,需要「愛情」的介入。另外,我不了解匈牙利人的愛情觀念,以及現實中的布達佩斯是否有很多這種「共享愛人」的愛情存在。或許這更像是藝術家對於美好愛情的一種主觀詮釋。我個人感覺,這種美好的三角戀僅是一種高度的藝術假定,嚴重缺乏現實基礎,否則天主教也不會把「妒忌」作為人的原罪之一。

第二個問題,關於深謀遠慮的德國軍官,這個問題更為複雜。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類似的話:在一個壞的政體之下,好人成了壞公民;而在一個好的政體之下,好人就是好公民。政治體制確實有改造人民的作用。影片初期的漢斯是一個單純而有些害羞的青年,瘋狂地迷戀著伊洛娜。每天都來餐廳,坐在同樣的地方,吃同樣的菜,時刻渴望著能夠跟美麗的女服務員說上幾句話,甚至在雙方還不熟識的情況下就大膽而笨拙地求婚,在遭到拒絕後又沮喪得跳入多瑙河。在被救起後,渾身濕漉漉地攙扶著拉西婁,顯得無助而羸弱。但是漢斯的再次出場卻完全改變了這一形象。一身筆挺的納粹軍裝,挎著魯格手槍,頂著骷髏帽徽,看著趾高氣昂,充滿邪氣。在一個壞的政體之下,好人為了當個好公民,變成了壞人。這是我們值得考量的一個人性特徵。

另外,漢斯在戰爭期間的行為也是一個重點。首先,他的斂財方式並不是赤裸裸地搶劫。猶太人是排隊主動來見他的,在獻上畢生積蓄之後,還會說些許感激的話。甚至一個猶太女士在漢斯出於同情地歸還一些原本屬於她的財物之後,還感激涕零。從結果出發,漢斯的所作所為是在救人性命,但是衡量事情善惡的標準,是否就應該只考慮結果而不考慮動機呢?其次,如果說幸福感是相對的(當他人比自己更不幸時,我們就是幸福的),那對於邪惡的衡量是否可以採取同樣的標準?即在一個普遍邪惡的時代,個人的程度較輕的邪惡是否就能被看作是「善」?因為其他納粹軍官的目的是害命,而漢斯僅僅是為謀財。最後,漢斯對於拉西婁的見死不救,是否等同於謀殺?影片中營造的氛圍是,漢斯是為了得到伊洛娜的肉體才停止保護拉西婁,致使後者被送入集中營的。最後,漢斯利用自己的權力,救出了另一個猶太人。他在火車站與拉西婁相視,兩人都沒什麼表情,但心裡都明白一切。事實上我有一點不解就是,如果漢斯是擔心救出拉西婁後會影響自己與伊洛娜的戀情,這種見死不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最後的情況是,漢斯也將伊洛娜拋棄,這使得他對於拉西婁的間接謀殺更發人深思。

 

總體來說,整部影片描寫細膩,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豐滿,情節設計優秀。對於愛情、音樂和人性三個方面都描寫得比較到位。值得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