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側身對太陽

2011-11-14 00:43:08

有痛感的不是導演,而是你我;殘酷的不是導演,而是現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老工人口中的「朋友」——兩根大煙囪倒下的時候,我分明察覺,這是出自一個追求隱隱痛感的導演之手,甚至有些殘酷。
    

    劇情進行到陳桂林下定決心要為自己的小女兒做一架鋼琴的時候,我以為這會是一部勵志片,像《當幸福來敲門》那樣的。準確的說,從那個時候起,我就開始無比希望這是一部那樣的勵志片,因為那會是情感上的美好結局。
    然而,當小元跟幾年來都沒怎麼關心過她的媽媽越走越近的時候,當註定成為自己後半生的伴侶跟自己的哥們兒好上的時候,當季哥被騎著自行車的兩個警員帶走的時候,當王桂林說出「鋼琴不做了」的時候,當王桂林主動放棄女兒的撫養權的時候,當煙囪在爆炸聲中倒下的時候,……我意識到這是一出感情的悲劇。



故事的主線

    沒有人會否認母親是愛孩子的,這是一種天性。只是,影片中呈現的小菊,是陳桂林口中現實的女人。的確,從主流道德價值體系的觀點來看,她並不那麼討喜。至少在我看來,陳桂林是比小菊更愛小元的。她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幸福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幾年來,她對自己的丈夫和女兒不聞不問。當她追尋到她想要的物質上的東西的時候,她又回過頭來追尋情感。所以,她滿足女兒小元需要的一切,她要和丈夫離婚,但也要帶走小元。誠然,小元跟著母親,會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我似乎心裡不太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特別是當陳桂林說服朋友開始艱辛地在廢舊的廠房裡做鋼琴的時候。淑嫻說「你這琴就是整出來了,你就敢保證小元不跟著她媽走了」,她沒有說錯,我想王桂林心裡也是十分明白這一點的。只是,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他不願相信,也就無從提起。所以,淑嫻錯就錯在她把犀利的事實赤裸裸地擺在了陳桂林的面前,被戳中要害的人的反應自然是異於尋常的,這也把他的女人推到了「隔壁老王」那裡。面對接連的變故,面對殘酷的事實,陳桂林終於低頭了,他決定把女兒的撫養權拱手讓出。導演在這裡採用了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處理這段戲,在對女兒出生時重量是六斤四兩六還是六斤四兩八的爭論中,這個本來傷感的鏡頭卻讓我有一絲笑意。此刻,我想到一句話:只要你幸福,我可以旁觀。我想,陳桂林身上體現的便是這一種寬容的父愛吧。我開始質疑,故事就是這樣一個全方面悲劇嗎?我開始期待,我希望鋼琴能夠做出來,雖然這一切顯得都不那麼有意義,我仍舊執拗地希望鋼琴能夠最後成型。就在這種期待中,淑嫻回來了。在鏡頭的切換中,婚禮在進行,鋼琴也做好了。正當我舒了一口氣的時候,鏡頭一轉,父親卻走了。我以為,故事就將這樣結束的時候,小菊領著女兒回來了,問到了那架鋼琴。我想,是陳桂林讓小菊帶著女兒回來彈一彈這琴吧。我開始期待,小元會被這琴打動而捨不得離開爸爸。影片在小元的琴聲中結束了,一個看似開放性的結局。


故事的另一條線

    故事的另一條線便是那兩根大煙囪。它們像背景一樣存在,一點兒也不搶戲,確很有存在感。當主線上的情感接二連三開始坍塌的時候,兩根煙囪也到了該坍塌的時候。只是,煙囪更幸運的是,它們消失得更轟轟烈烈、聲勢浩大。有噼噼啪啪的炸點聲,有那麼多「朋友」的目送。除了那些受益者,出於情感,幾乎沒有人希望看到它們的消失,但它們的的確確在眾人的擁躉下灰飛煙滅,化成了殘磚破瓦。



    縱然,有再多的不情願,我們回歸現實便會意識到:小元是一定會跟著媽媽走的,一個靠賣唱為生的下崗工人的父親是不足以保障她的生活的;鋼廠都倒閉了,社會進程的推進是不允許這些廢廠房和大煙囪存在的,新的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會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人與人之間是講情感的,但社會未必,它讓一切學會現實。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導演,感謝他詼諧地處理了王桂林主動讓出小元撫養權這一殘酷的鏡頭,感謝他最終給了觀眾一架造好的鋼的琴,感謝他讓影片在小元和這架鋼琴共同彈奏的音樂聲中結束,……謝謝殘酷背景下的最大限度的溫馨。
    有痛感的不是導演,而是你我;殘酷的不是導演,而是現實。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