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柯

2011-11-14 04:07:32

《鋼的琴》,工業時代的美麗與哀愁


      一個週六,因為寫專欄需要我去往附近的影院看《鋼的琴》。影院不大,卻擠滿了來這消費時尚的年輕人。鑽進一個廳裡,竟然又像去年在汪達看賈樟柯《海上傳奇》一樣,為我開了個專場!當我欣喜之餘,看見影廳裡一位年輕工作人員好奇而不解的看著我,然後很不情願的幫我打開空調。他還以為我是盲目欣賞的觀眾,對我說道:這電影有啥好看的,你不如去看《財神客棧》。那裡面明星很多,很搞笑。我一臉微笑的告訴要他:我告訴你,這部電影也很搞笑,你看看吧。這位工作人員聽後略帶奚落,好像在說:你這愚蠢。當我坐在黑暗看小人物的悲喜時,角落裡傳來了那位工作人員起伏的鼾聲,猶讓人不得不感慨:年輕一代對自己生活的現實如此麻木,《變形金剛》這類影片讓他們更加虛無。

    說起來,導演張猛為了拍攝這部講述自己生活過的工業記憶,他四處奔走,尋找投資。好在得到了上海電影節創投項目的支持,並在釜山電影節結識韓國著名導演郭在容。郭導演拍攝過《八月照相館》、《春逝》、《假如愛有天意》等許多影響中國影迷的純愛電影,緣於對這部作品的喜愛,郭導幫助張猛導演找來韓國電影界一流電影人才,還在拍攝現場一刻不離的做起了這部電影的監製。這部影片的拍攝也是一路風雨,最困難的時候製片人手裡就剩下47塊錢了。像男人一樣仗義血性的女演員秦海璐解囊相助,終於使這部懷有誠意之作得以在螢幕上流動綻放。導演張猛做電影的專注與情懷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那些徒有一腔熱情想做事情的年輕人,有的時候,專注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最後會終有所得,他還用自己對待電影的熱情告訴這個爛片堆積的中國電影井噴時代,拍有品質有情懷的電影不再屬於霸權大導演的代名詞,年輕一代絕對有能力運用自己的方法和思想表達對這個時代的思辨。好電影會銘刻在好口碑上,也不要用票房來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那樣的評價體系,只會愈發顯示出中國電影水平的整體稚弱與悲哀。

   《鋼的琴》來自於張猛生活過的那段土地和歲月。工業化氣息濃厚的大連,安放了張猛父輩和張猛幾代人的青春年華。一直以來,張猛對經歷了計劃經濟工業繁榮與落寞的父輩感情複雜,所以《鋼的琴》這部影片,充滿了令人難忘的工業氣味,充滿了爺們式的彪悍與可愛。近幾年,許多導演開始用自己的螢幕思考來敘述中國後工業社會下的普通人生,比如王兵導演的著名紀錄片《鐵西區》,賈樟柯導演的《二十四城記》。撥開這段歷史的真相,在9年代計劃經濟宣告終結之時,共和國的工人們無奈的走出工廠,重新尋找謀生方法。工人已經沒有青春資本,再就業令他們焦灼。他們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而工廠的存在,彷彿被定義為城市裡一道不和諧的風景。張猛拿起攝影機,將鏡頭對準下崗工人的家庭,帶我們觀察他與大款私奔的妻子,他愛好鋼琴的女兒,他傻掉的老工人父親,以及他那幫下崗以後從事各種行業的工友們。工友們毛病不少,卻都是一幫講義氣的純爺們,他們一同幫王千元偷鋼琴,造鋼琴,工廠里迴蕩著蘇聯歌曲,他們在工廠的廢舊車間裡,車銑鉋磨旱銃砂,場面又回到了那個火熱年代。但是最終隨著大煙囪的倒塌,那個時代也愈發遙遠。最終被拆的,是一個時代的情懷和一個群體的記憶。

    張猛早年為趙本山寫小品劇本,他這次玩味東北幽默,使影片具有一種荒誕的悲喜,且沒有本山大叔的低俗幽默。這樣用荒誕凝結影片氣質的感覺極像南斯拉夫的庫斯圖里卡。影片構圖工整,頗有寓意,橫移的大量使用,能看出導演舒緩平視的美學訴求。可以這樣說,《鋼的琴》里張猛風格的電影語言及方法初露端倪,是否判斷準確,須看他今後作品。

   《鋼的琴》作為張猛第二部作品,氣度不凡。影片用鋼琴講述了普通工人的悲歡,再次回望了工業時代的美麗與哀愁,讓我在離開影院的時候,一路上還不由得默吟著那一首首蘇聯老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