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奶喝奶喝到吐
2011-11-23 04:03:21
我沒哭。但很久沒有一部動畫能那麼感動我。
如果沒有老師的推薦,我想我會繼續錯過《螢火蟲之墓》這部佳作。
故事以死亡開始,以死亡結束。開篇就深深的震驚住了我,滿螢幕的紅,一個兩眼無神的男孩,以及他的那句「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晚,我死了」。借清太的回憶,倒敘回放了他與妹妹死亡前的最後一段日子。
身處戰亂國家,清太與妹妹節子在那段日子裡註定是悲傷。飛機的侵襲,滿目焚燒的房屋,全身燒傷、死後都沒法解開的母親,刻意隱瞞母親死訊,寄人籬下的生活,姑姑的不公與白眼,輾轉防控洞,食物缺乏,節子皰疹及胃病的家中,清太鋌而走險偷取食物,偷取未果被抓一頓毒打,為節子看病時醫生的冷淡,銀行取錢時得知國家戰敗、父親身死的消息,節子死前的迷離,火葬,清太的空虛回憶。一切的一切,仍如鐫刻般留存在我腦海。
有很多人說,清太怎麼能在那種情況下毫無作為,在姑姑家也不幫忙做家務。我也不是想幫他辯解些什麼,但我認為,排除以前的養尊處優、年齡幼小及當時招工困難等原因,他不去外面工作可能是因為他需要照顧他的妹妹,他們已經失去了母親,他不能再讓妹妹感到孤單。可能會有人說不是還有姑姑,但自從清太告訴姑姑他母親的死訊之後,姑姑態度的改變,也是他不忍心留妹妹一人在姑姑家的原因。他想讓妹妹過的開心。所以之後他帶著妹妹離開另尋他徑。
還有些人說,清太吃白食才會造成姑姑對他們的冷淡。也許是有那麼點道理吧,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些細節,在剛開始清太隱瞞母親死訊的時候,姑姑家待他們還是不錯的,和藹的面容,姑姑女兒為節子買的新鞋;之後姑姑得知死訊之後,清太把家裡物資帶回姑姑家時兩次強調姑姑說的「軍部為軍人家屬準備的物資」及其看向物資時候的貪婪;還有之後有次五人一起吃飯時,姑姑將清湯盛給清太及節子,而把料都盛給了自己及子女。在我看來,姑姑態度的轉變很大一定程度上是自己性格本身原因,無關清太。
即使四面楚歌,前景灰暗,清太及妹妹總能找到一絲光明,也許這光明似黑暗世界中螢火蟲所能照射的微弱光芒,卻總能讓他們燃起信心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母親死了,不是還有親屬嘛;親屬厭棄我跟妹妹,我們不還有些白米糧食麼;糧食吃完了,我去偷、去搶、去求,我們不是還有父親在遠方麼。最後的最後,當得知戰敗及聯合艦隊全軍覆沒的時候,內心的絕望蜂擁而至,連帶著前面的悲痛,深深的壓在了清太身上。你們都認為清太有這樣那樣的廢柴,但其實他才是最可悲的那個,來自父親、母親、節子等生活的社會所造成的痛楚、創傷、絕望、無奈、空虛,他是真正的承擔者。他才是整部動畫中承擔最多,受傷最多的那個人。也許真是死後與妹妹靈魂的相遇不離,才是他靈魂真正輕鬆的那一刻。
雖然這是部悲情片,但其中還是有許多畫風明亮的場景。大海,稻田,森林,湖泊,還有節子純美的笑容。這讓整部片子看上去不是完全的陰暗。
人的生命就如那螢火蟲一般。稍縱即逝的生命,黑暗中微弱卻又明亮的光芒。正如兄妹兩個將螢火蟲捉入帳篷中的那個夜晚,在黑暗中螢火蟲有如點點星光,溫暖地照耀著他們。第二天,節子只能哭著葬螢火蟲屍體,並而聯想到母親。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為何而來,為何而去,命運的河流無言推動著我們,我們永遠也逃不脫。其實歸於塵土之後,能有人埋葬也是種幸福,君不見沙灘上那掩蓋在草蓆下發臭的屍體?
在看完影片之後,我上豆瓣看了下其他人的影評,其中有篇的名字是:批判螢火蟲之墓。讀了一下正文及下面的評論,感觸良多。一部影片,只要能讓看的人有內心的觸動,難道就不是部好影片了嗎?為何在影片中承載了那麼多悲情的東西之後,還一定要承載或者說體現出政治性的東西呢?為什麼一定要從影片一直聯繫到當時日本民眾?真心覺得一部影片只要能感動一部份人,就夠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為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電影就是電影,也只是電影,以前、現在、將來都是。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最後說一句,戰爭真他媽操蛋。